传统的「世界观」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在他对世界的认识中有虚幻的成分,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现实。然而,“天下”这一坚定的观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天下一体”的观念“使中国在统治地区时形成了一种总是倾向于统一的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观念”,虽然“不排除这种观念在历史的某些时期实际上是无效的”,但是,“就中国历史的全部事实而言,这种观念的历史延续性是很强的”。

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国斌先生指出:“中华帝国的国家不是一成不变的岩石,但其指导思想是将促进国家统一作为典范的领土观。”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政治格局的长期存在和中华帝国长期的经济文化优势,使中国人的世界中心意识更强,但对内对外观念还很薄弱。所谓“海外”,往往只存在于神仙理论中,最多属于“奇谈”,被文人视为知识财富。所以中国在古代从来没有发展出明确的国家概念,而是把“天下”、“海内”与国家混为一谈。先是用天下来指代已知的整个世界,然后用天下来代替整个中国。按照这种理解,“中国”就是“世界”,它也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蛮夷”“洋人”,围着中国转,朝贡。

另一方面,在这种世界观中,已知的世界——世界——是由“朱霞”和“四夷”构成的,是一个包括“中国”(中华文明的中心)和“四夷”边疆的文化单元,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礼仪秩序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两者属于同一个“一”世界。比如在汉朝,关于匈奴是和平还是战争的问题,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官派的医生却把内地和边疆的关系看成是四肢和腹部的关系,认为“中国和边疆,四肢和腹部也是一样的...故无手无足,四肢无用,无境则害国。”另一方面,“文学”从“四海皆兄弟”出发,认为中国的华夏和四海的夷地是一家兄弟。可以看出,虽然双方主张的边境管理政策不同,但有一个最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肯定中匈两国的关系是中央与边疆的“一体”关系,两者密不可分。这种对“融合”的认识,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历代处理边界问题的最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