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几本好看的历史书,比如明朝的那些事。谢谢你。
如果问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不可或缺?如果只能离开一个朝代,应该离开哪一个?
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汉朝?3分,接近答案。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即东周。
为什么这么说?只知道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时代,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因为中国一大半的姓氏都是春秋时代形成的。翻看几百个姓氏,可以看出有多少姓氏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前孙赵丽,周武王,没有春秋,就没有百家姓。
如果没有春秋时代,你可能不知道你的祖辈是谁,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祖辈都来自春秋时代。大家都知道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还有什么?餐馆、学者、厨师、盐商甚至性工作者的祖辈都来自春秋时期。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几千年都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因为孔子是春秋时期出来的。
如果没有春秋时代,我们就不知道道家是什么意思,也没有《道德经》,因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始祖管子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时代,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是春秋时代的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的文笔就不会生动,因为成语典故有一半以上来自春秋故事。
似乎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几千年来,我们不都是在春秋时代祖先的阴影下走过来的吗?
我们一直鄙视春秋大历史,一直认为那是一部混乱的历史。其实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才给我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遗产。
只有了解春秋时代,你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他们的伟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当然,有些人的放荡不羁也是超乎你想象的。
在伟大的周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之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演的机会。
从郑庄公的隐忍到勾践的隐忍,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忍耐力是多么珍贵;从管仲协助称霸到协助灭吴,你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治理国家的技巧。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孔子的《四书五经》,可以看出古人对待世界和学习的态度是多么的高明。从《孙子兵法》到商鞅变法,可以看出国家富强的不同路径。
春秋时期,奸诈的国家关系如此接近今天的国际局势,掠夺性的诸侯吞并充斥着耻辱和暴力,秦晋之好背后的背信弃义,楚谨在中原争霸时的宏大战争场面不亚于后来的任何一场战争,各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国两制”、“南斯拉夫”都在那个时候出现。
当然还有自相残杀的郑氏四兄弟,养仙鹤的,乱伦的,愚痴仁义的,还有清福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斥着那个无限精彩的历史舞台。
春秋五霸谁才是真正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仁、诚、力,主宰世界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春秋会告诉你的。
春秋的辉煌也在于他的真实,每个人真实的一面都被真实的记录下来。当时的史家足以震慑君主,不需要为任何人粉饰或篡改历史,不像宋明史家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团。
春秋时期,有内战,也有外战。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近200场战争,近100个国家被消灭。战争不仅考验了中华民族,也锻炼了中华民族。那是中国对外扩张最猛烈的时期。四大势力的扩张,东起齐,北至晋,南至楚,西至秦,至少使中国的疆域扩大了一倍,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辽阔的基础。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中国有一个圣人,就是孔子。但是春秋的历史告诉你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谁,一个是周公,一个是管仲。孔太太说得对。比起周公和管仲,他不过是沧海一粟。
周公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从他开始,政治无神论“以德配天”也从他开始。他奠定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基础。管仲发扬了周公的思想。他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创始人。你现在可能不信,但是你了解了春秋之后就不能不相信了。
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民为天?什么是和谐社会?管仲会告诉你的。
不仅如此,管仲还告诉你什么是内阁责任制,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实施义务教育,如何保护言论自由,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看到这里,你会感叹,会惊讶,因为你之前不懂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大圣人中的圣人,是个逃兵,是名副其实的“逃兵”。然而,这丝毫无损于他的伟大。此外,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是“与包的友谊”,这绝对可以让你深有感触。
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就披头散发,光着膀子,做蛮夷的奴隶。
有人说,中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他推崇孔子而不是管子。
如果孔子还活着,他一定会承认,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我们不是热衷于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
汉学是春秋时期的。
不是吗?
不是吗?
懂春秋的你肯定会承认这一点。
所以这是春秋时期。这本书不仅好,而且极其好!!!看完你不会后悔的!就像明朝那些东西一样!
-
流血生涯
看完《流血仕途》,让人觉得惊心动魄。它不仅关乎历史,关乎古人的智慧,也关乎人性。不是那种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历史著作,也不是随处可见的通俗读物。而是通过描写历史图片来启发读者,有所收获。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李斯是一个复杂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治在《史记·后秦列传》中说,李斯“是圣是妖,不可轻易评论”。可见李斯不是简单人物,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流血生涯中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让人感觉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正如胡适所说:李斯的“有为”思想影响了中国和千千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我想,也许不仅仅是狭义的“知识分子”,还包括公务员、经理、老板、学生等。现在,阅读曹圣的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年过30、前途无望的布衣李斯,西征秦国,险些丧命。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秦朝吕不韦三千宾客之一;冒着被斩首的危险,取得了秦王的信任。随后的几年里,司在楚王的命令下,谨小慎微,隐忍不露,在秦王之间帮助六国,砍掉重臣,夺取兵权,动摇宗室,把少年一步步推向权力的顶峰。面对超级强大的秦始皇,李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不知不觉上升为大秦举足轻重的人物。曹生智的书用他的心证明了历史,仿佛亲身经历过。
解析流血生涯千年不变的中国职场规则
大家都知道,李斯是大秦帝国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号人物,也是中国的第一任宰相。他和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一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他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写到了当时的“大众讨论”,即大众讨论李斯是因为“极端忠诚”而死的。有人说他不好。同样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鼠哲学”的帽子戴在李斯头上,延续了几千年。从此,里斯成了所谓的投机者。
然而,让我不解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34年艰苦卓绝的职业生涯后,真的是一个投机者,这么一个传奇人物,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这是投机,投机的过程太长了!一个投机者,能熬这么多年吗?还有一点,一个地位岌岌可危的无名小卒,面对秦始皇这样强大的皇帝,他能靠投机最终崛起吗?
最近看到这本书《流血生涯》?李斯与秦帝国终于在我心中的险恶事业中揭开了李斯一生的秘密。可以说是职业生存,也可以说是职场生存,但这个职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职场并不一样。如果我们做不好,我们就会失业。如果我们做不好,我们会失去理智。这种容易让人昏头的工作,真的很恶心,很血腥,对我们来说几乎就是“古代职场MBA教材”的钻石版。所以《流血生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历史,字里行间都在讲做人做事的一些核心问题。
李斯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掌管楚国小城粮仓的小官吏,整天吃东西,什么事也不干。正如本书作者曹圣所言:二十多岁的李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敏感和对个体存在的焦虑,终于走出了小城上蔡,来到了秦国的首都咸阳,开始了为梦想冒险,为命运抗争。最终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一人多万人的大秦帝国宰相,影响了中国接下来两千年的政治格局。
里斯当初的举动,类似于一个现代年轻人突然决定离开家乡,开始北漂。在这本书里,作者曹圣要讲的是李斯是如何设法挤进当时秦国宰相吕不韦的三千宾客之一,然后又是如何冒着被斩首的危险,取信于年轻的嬴政,小心翼翼地听命于齐王,帮助秦国六国,裁减重要官员,在幕后夺取军权和动摇宗室,把年轻的嬴政一步步推向权力的顶峰...还有Lisi本人。
纵观全书,李斯是一个一生只坚持做两件事的人。
第一,坚持终生为大老板秦始皇提供“增值服务”。由于秦始皇还未成年,李斯已经坚定地选择了袖手旁观站在秦始皇一边,从长远的角度支持他。按说,李斯三十三岁开始步入仕途。她年龄大,起点低。这个时候,如果她不抓住机会,迅速爬起来,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然而,李斯宁愿等待!里斯为什么在等?因为他认为只有秦始皇是可靠的,如果他追随吕不韦,那将是一时的风光,但最终不会有大的前途。李斯抵制了诸多诱惑,宁愿默默无闻地为年轻的嬴政做幕后工作,积蓄力量,最终成就大事,赢得了秦始皇一生的信任。
第二,里斯总是知道他的竞争对手在想什么。在《流血的生涯》中,作者精彩地描述了李斯的这一点:“他对吕不韦的研究是如此透彻,他完全有资格在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里讲授薛璐。我可以向你保证,就连吕不韦本人也迫不及待地去参加讲座,他不会错过一节课。”面对吕不韦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里斯从无名小卒步入仕途。如果不完全了解对方,里斯取代他的可能性不是零,这是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但里斯不仅想了,而且做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什么时候会倒下,自己什么时候会出现。
李斯一生除了做以上两件事,还有一件事让人佩服,那就是决策。
一条成功的道路,其实是由正确的决策连接起来的。
不要小看每一个决定,因为每一个失败的决定背后,都可能让你失去重新翻身的机会!里斯决策的一个特点是,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从来都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眼前”的。他没有和甘洛抢风头,后来甘洛被吕不韦暗算;他没有跟随吕不韦,吕不韦最后被秦始皇处死;他没有跟随老艾,老艾后来造反,李斯亲手处决了他...总之,在秦始皇死前,李斯的每一个决定几乎都是对的。正是这些几乎全对的决策,创造了这个奇迹:李斯从一个卑微的布衣晋升为大秦帝国的首任丞相。
但在沙丘剧情中,李斯在与赵高的较量中被迫立胡亥为帝,大秦走向灭亡,于是李斯成为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我更愿意认为:这就是生活。那时候不管谁当皇帝,李斯都不好过。怪吧,怪秦始皇英年早逝,旅行中连辫子都翘了。想必当时李斯已经处于焦虑状态。在仕途上,没有提前想好自己未来的人,一般都会死得很惨。然而秦始皇才50岁。里斯怎敢为自己想出路?如果李斯想要一条出路,秦始皇怎么会信任他?所以我说:李斯之死也是生。
《流血生涯》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崛起。他不仅在写历史,也在写中国文化。他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人学书。所以这本书在车间、办公室、职场如此受追捧,很多人一买就送几十本,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流血的职业可以告诉你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正确的做事和做出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是外来文化无法替代的。中国的做人做事的奥秘,一定是现代管理学不来的。如果你在中国严格按照现代管理来做事,对不起,你肯定会吃亏。《流血生涯》这本好看的书,不仅能让你从正史中读到震撼人心的历史,还能让你学到平时在管理学书上看不到的处事技巧。
难怪地产大亨潘石屹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流血的职业生涯》让人看完觉得惊心动魄。它不仅关乎历史,关乎古人的智慧,也关乎人性!
万历十五年
1976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叙述。今年夏天,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完成了他的著作《1587,一个不相干的年份》,并把它翻译成中文《万历十五年》。没想到,这样的手稿为了出版几经周折,拖了很多年才由耶鲁大学1979出版英文版。
中文版几经修改,终于在中华书局付梓1982起死回生。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史书上市后立即在东西方畅销,很多文章被人津津乐道,影响广泛。看完这本书,觉得很惋惜,大部分都是赞美。一句话,就是“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那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观察历史,当然也很少有人这样书写历史。“社会强制作为正义的替代品,总是从上到下施加压力”成为书中的名言,被反复引用。那一年黄仁宇先生五十八岁,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
从特点上来说,《万历十五年》把那些容易被历史学家忽略的看似琐碎的事情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在风调雨顺的场景中找到那些微妙而平淡的纠葛,成为日后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从而证明政治混乱真是人祸。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戚继光、张、海瑞、、李贽等人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虽然国泰民安,但海瑞仍然敢于在一个公开的奏折中批判嘉靖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愚蠢”,这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和知识赋予的独立人格。
我们这个民族的诚信大义重于生命的传统意识,促使一个有知识的少数人在时代的关键时刻成为当时和后世的楷模。
从历史的角度纠正西方观念
作者本人谈到了这本书。以下是序言的部分引文,可以知道作者的写法和认知态度:“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即与世界潮流相冲突之前的侧面形态。
这么大的历史败笔,可以保证冲突已经开始,绝对不可能恢复旧的状态,这样就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彻底创造历史的机会。“这其实是一个长话短说。在他的书中,黄仁宇先生留下了许多历史评论:“我彻底批评了中国以道德取代法律。但是仍然有很多西方人认为西方的法律是道德的根源。这种误解也要怪。
比如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都是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每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它才能发挥作用。”黄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预见。
在这份最新的纪念版中,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被加入了《纽约客》上发表的书评《万里:漫长的闲散时光》。这篇文章是徐伟栋先生翻译的,在文字处理上没有常见的外语口音,翻译出来的文字通顺贴切。书评里有一段话是最准确的:“这本书相当于一份诉状。简而言之,帝国的官僚一心维护传统和稳定,因而失去了主动性,甚至行事不公。”厄普代克是美国文坛几十年的元老。他对中国明朝历史没有研究,但他说的话很中肯:“黄先生告诉我们,明朝的特点是‘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着帝国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强度还是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明朝必然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中央集权的皇帝。
曲折的出版过程
这本书花了30年才完成,出版时颇有波折。这个故事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写的,我的大历史观,叙事是不可预测的。中文版从黄苗子转到中华书局时,交给了当时的主编傅玄言,又经过沈玉成的润色,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样子。傅先生和先生都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他们都在中华书局工作。日后,傅玄言成为中华书局总编辑,沈玉成则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多说两句,沈先生早已过世,他的文章系列《沈玉成文存》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我们只能对这两位为《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做出巨大贡献的先生表示敬佩和深深的感谢。
先说这本书在台湾省的中文版。中华书局在大陆出版中文版后,大约两年后,也就是1984,陶希圣先生被中华书局授权出版台湾省版。陶,胡适学生,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史,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创办《食货》双月刊,参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当然,我很看重这部关于中国明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著作。当陶氏86岁高龄时,他还在自己的杂货铺出版社尝试印刷繁体字版的《万历十五年》,文字按照大陆版本不变,应该是台湾岛内的第一版。在接下来的八年里,第一版的食物制品是用25把刷子印刷出来的。第二版修改后延续到今年,有印刷50次的记录。这75次的印数实在无法统计。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粮食版后面加了一篇《陶希圣读书后记——君主集权的终结》,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但篇幅不长。
据陶先生说,写这篇后记是作者要“在卷首加一两行文字或署名”的信前面有一段评语,很有意思:“博士之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定点,择若干人物、若干公案,随意写随笔,边谈边议。它会有下一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像一串串念珠,会让读者从头到尾一个个细数,舍不得放下。难怪这本短短的英文书,加上几个语种的翻译,成为了当今文史类的畅销书。”在此引用,大陆读者可以对该书有更多了解。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学书籍,可以说现在有这么多的书,比如明朝的事情,都拜他所赐,可以算是历史文学书籍的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