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简介

Xi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名机械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创建于1953,成为1981全国首批“机械制造”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2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国家批准成立。多年来,该学科开展了机械故障诊断、CIMS、激光快速成型、五轴数控、MEMS制造技术与微器件开发、IC压印光刻技术与装备等前沿研究。

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以下研究方向:(1)快速响应制造。该方向以激光快速成型集成制造为核心,研究成果国外引人注目,国内领先。该方向正朝着重大工程应用(汽车开发、节水农业)和生物制造方向发展。(2)现代设计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CIMS,质量工程自动化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中国的863计划CIMS,它是质量系统自动化的领导单位。发展方向是网络化设计制造。(3)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控制。主要研究故障诊断和振动冲击噪声控制,历史悠久,成果国内领先。该方向有望在智能监测与诊断、新型阻尼机理和技术方面取得突破。(4)数控技术与机电控制方向。在多轴联动和虚拟轴机床的控制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集成电路压印光刻技术与设备研究。(6)MEMS制造技术和微器件开发。新近发展起来的MEMS研究在微传感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已应用于工程。新的发展方向是纳米器件。

未来的主要目标

未来的主要目标是:①把握学科前沿,如MEMS和纳米器件、生物制造等。,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2)在重大工程领域做出有影响的成果。如制造业信息化、汽车车身开发、数控、RP/M、IT制造装备等。③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工程化。以成果换资金,建基地,促发展。特别是计划在IT制造装备和数控方面建设基地,开展科研,促进成果转化。④注重团队建设。⑤注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机械设计与理论简介

本学科核心机构成立于1958,1963开始培养研究生,1984获批力学博士点。本学科现有院士1人,兼职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频繁而广泛的国际交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名专家都曾在这里访问过,本学科的教授也曾应邀在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讲学和作特邀报告。

科学研究和实验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设润滑理论与轴承转子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成为教育部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首家在线合作研究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在线合作研究中心(Xi安)。1958以来,逐步开展了水轮发电机、汽轮发电机、压缩机等三大机组的摩擦学和动力学研究,将摩擦学从单个摩擦副的研究推向摩擦学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摩擦学系统工程的概念,重点研究了摩擦学和动力学的耦合作用,为我国三大机组的摩擦学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分析程序、计算数据和测试技术。制定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两项部颁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国内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上述方面的研究居国内同行前列,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以摩擦学与动力学的系统性和耦合性为特征,已成为我国摩擦学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

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多年来一直倡导知识型现代设计的研究和教育,特别强调新知识的获取是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并已初步形成了理论和方法体系。该学科在支持产品创新的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悠久的研究和教育历史,如摩擦学设计、摩擦学系统的系统工程、纳米表面工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机械和电子系统控制、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本课题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到结构振动控制和工业设计研究。开展了基于知识的现代产品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异地协同设计、资源整合与共享等前沿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都为基于知识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知识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设的主要目标

未来建设的主要目标:在部分研究方向保持学科国内领先,在部分研究方向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思路是通过学科建设,高质量完成现有国家科研项目并争取新的国家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借助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本学科在摩擦学、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融入基于知识和网络的现代设计,形成基于知识和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相对系统的产品创新理论体系,形成新的学科交叉;使该学科成为培养高级产品创新人才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