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资料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围绕地质环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全面实施第二轮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健全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地质环境工作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浙江省率先开展了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估。通过这次专项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对浙江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实行群测群防。该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2011。“十一五”期间,通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有效疏散,全省成功避免地质灾害88起,避免人员伤亡954人。实施勘查、治理和搬迁项目3020个,总投资6543.8+0.3.5亿元,近8万人摆脱地质灾害威胁。通过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大力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矿)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迈上新台阶。全省共建成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12处,总面积733平方公里,为加强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促进科普教育和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长兴“金钉子”段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际地质联合会主席誉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遂昌金矿国家公园不仅建成了国家矿山公园,而且成为“4A”级旅游景区,成为中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久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1.保护生命确保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汛期,小流域集中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系统摸清浙江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预警系统,提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浙政办发[2005]51号),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完成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图1)。到2008年7月,全省48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完成,为全省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和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灾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显著成效(图2、图3)。工程建成三年来,虽然全省发生过上百次泥石流,但由于防范到位,没有发生一起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2011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图1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研讨会现场

图2泥石流调查现场

图3培训材料和相关技术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面积5.96万平方公里,已调查小流域冲沟12504条。基本查明了1621泥石流隐患沟,圈定了危险区域范围和受威胁人员财产,综合评价了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中度泥石流风险的有203条,低度泥石流风险的有1418条。高风险16篇,中风险208篇,低风险1397篇。这些泥石流隐患威胁着38248人和9.507亿元的财产。对所有已查明的1621泥石流隐患沟,编制了比例尺为1: 10000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图,标注了危险区域范围和安全疏散路线,对747条重要泥石流隐患沟编制了防灾避灾方案,建立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时空结合的监测预警系统。同时提交了《小流域泥石流综合调查评价报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避灾图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建议书》、《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等一整套成果。建立了浙东南沿海地区和浙西北内陆地区两种不同的泥石流预测模型和方法体系,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将调查成果应用于地方防灾减灾,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编制制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总结》,突出了调查评价结论、防治对策建议、落实措施等内容。,并将调查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领导,使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状况。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纳入当地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更有针对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结合汛期动态及时发布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当地防灾工作。

在综合调查评价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会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还对当地群众进行了小流域泥石流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按照群防群治的要求,协助当地政府确定重点隐患泥石流沟监测责任人,发放了解卡,使受隐患泥石流威胁的群众基本了解防灾自救的方法,增强地质灾害预防的意义。

2.千年金矿,复兴: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浙江遂昌金矿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面积33.6平方公里,其中采矿遗迹核心区3.6平方公里。矿区采矿历史悠久,始于唐初。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开采岩金矿。矿山公园蕴藏着丰富的采矿遗迹,包括古代探矿遗迹、采矿遗迹和选矿冶炼遗迹(图4)。矿山公园是真正的绿色矿山公园,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图5)。

图4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古矿洞

图5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正门

为了合理利用矿区独特的矿业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调整企业发展结构,长期治理矿山“三废”,恢复生态环境,2002年,该矿结合治理规划,开始规划矿山工业旅游开发。2005年8月,该矿以其悠久的矿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首批有条件、有资格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遂昌金矿公园矿业遗迹展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评审。2007年6月20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验收。12 18日,国土资源部在遂昌金矿国家公园举行了纪念碑揭幕和开园仪式。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遂昌金矿国家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国内矿山公园创建高水平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中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久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遂昌金矿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中长期预测,矿山园区将有足够的盈利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遂昌金矿,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矿山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到现在,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基本上每年翻番;2010年,矿山公园实际接待游客2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19.4万元(不含金银制品销售),首次突破1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遂昌金矿将继续加大采矿遗迹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投入,继续提升矿山公园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经营业绩,努力形成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能力,实现年旅游销售收入654.38+0.9亿元,年旅游业务利润654.38+0.6亿元。同时,旅游带动遂昌金矿由黄金生产企业向金银珠宝加工销售企业转型,经济效益前景较为乐观。

遂昌金矿国家公园产生了长期的生态效益。矿山公园的建设促进了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等项目的实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资源步入产业化行列。工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园区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矿山关闭后,矿山园区可接管尾矿库、酸性废石堆等隐患和污染源的治理,确保长期安全可靠。在矿山公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废弃矿山土地的复垦,金银花、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效益明显。

遂昌金矿国家公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遂昌金矿稀有采矿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采矿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珍稀矿山遗迹,显著地促进了周边地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吸纳了大量矿山分流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如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三、闺房养大终知,地质甲会珍藏中国: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长兴县,总面积275公顷。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组成。主要保护对象是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层型剖面和古生物化石。区内自西向东有A、B、C、D、E、Z六个出露剖面,其中D剖面为核心区,有两个标准剖面和点,即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以及吴家坪-长兴全球层型标准点。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同一剖面上同时拥有两颗“金钉子”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层地质科学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水平。

80年代以前,保护区还是当地乡镇企业开采的几个小矿。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4在此竖起保护长兴石灰岩的界牌后,长兴县人民政府关闭了附近的矿山。2005年8月,长兴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2009年,长兴“金钉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

10年来,长兴县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保护区建设的投入。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他们先后投资近6543.8+0.5亿元,完成了以地质博物馆项目为核心,相关配套项目为支点,完善景区规划布局为补充的建设格局。调查平台、观景天桥、纪念碑、博物馆、广场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图6、图7)。“金钉子”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展览面积2600平方米。它由三个大厅(宇宙枫叶馆、生物进化馆、金钉子馆)、第一医院(4D电影院)和一个展区(古木化石展区)组成。2006年6月10正式对外开放,社会反响强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高度赞扬长兴“金钉子”自然保护区,称其为“世界上保护最好的自然保护区”。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也一致认为,该馆是中国最完善的博物馆之一,是现代地质科学的讲堂。

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向公众宣传地质遗迹知识。4月22日,2011世界地球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长兴自然保护区举办10系列科普电视纪录片《地球的年轮——金钉子的故事》首播仪式暨“我给你读一读”公益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国家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兴野外科研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长兴野外教学科研基地也已挂牌。2011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自然保护区作为长兴县的素质教育基地,还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各种贴近自然保护区内涵的主题活动。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自然保护区都会举办科普活动;学生夏令营活动,李四光中队采风活动等。已举办,自然保护区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地质科学知识的“第二自然课堂”。

自2007年以来,已有超过70万人参观了长兴金钉子。金钉子景区荣获“4A”国家旅游景区称号,成为沪、苏、浙、皖人民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

图6长兴金钉子博物馆

图7长兴金钉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