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形势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地区土地的总称。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即“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总面积12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2004年GDP总量为1.6万亿元,占全国的11.76%。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东北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各民族友好团结。东北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是副省级城市。地理概况:气候特点:东北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持续半年以上,降雨集中在夏季。森林覆盖率大可以延长冰雪融化时间,森林储雪有助于农业和林业的发展。自然资源:煤矿、石油、钻石、金矿、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和海鱼。2009年5月,辽宁本溪发现超大型铁矿,使辽宁省成为中国第一大铁矿省。四面环山、良田是东北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部是黄海和渤海,东部和北部被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只有西部是陆地边界。内侧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山地、中山、低山丘陵,中部是广阔的松辽平原和渤海坳陷。东北平原面积比例高于全国,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山地平地总面积几乎与山区面积相当。东北地区适宜开垦土地约65438+亿亩,潜力巨大,全国罕见。广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存量的1/3。目前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伐木基地,1995的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从南到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差异显著,积温大于等于10℃,南方可达3600℃,北方只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都能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在北方,春小麦、土豆和大豆是主要作物。从东到西,降水量从1000毫米下降到300毫米以下,气候从湿润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转变,农业从农林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向纯牧区转变。水热条件的交汇形成了东北农业系统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物是铁、锰、铜、钼、铅、锌、金和稀有元素,而非金属矿物是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和石棉。这些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分布在鞍山和本溪的铁矿床约占全国总数的1/4,仍是中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50%。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辽河油田是中国第四大油田,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地区能源工业、化工、纺织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煤炭资源储量约723亿吨。虽然煤种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分布不均。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宁和吉林两省。产销结合不理想。东北地区油页岩储量居全国首位,三省均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地区的海盐和东部山区的石灰岩也极为丰富,有利于发展化工和水泥工业。东北地区的资源对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的建立有充分的保障。东北地区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6543.8+05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方比西方多,北方比南方多。需要进行区域调水,以确保该地区的发展需求。该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约12万千瓦,不仅可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还将在东北电网调峰调频中发挥重要作用。东北南部濒临黄海、渤海,沿海渔场面积5.6万平方海里。此外,还有水库和湖泊,淡水面积654.38+0358万亩,为航运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除了矿产和工业,东北地区的土地、热量、水、海洋和植物资源等条件,使建立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成为可能。)基地、林业基地、畜牧基地、渔业基地、特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