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散文《白莲洞》的主要内容

《白莲洞》是一篇游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作者简要介绍了安百里洞穴。安百里洞穴最初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洞穴。直到30多年前,古人类学家才发现了这个看似普通的洞穴,但实际上它与古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像拨开了阻挡星星的乌云,露出了闪耀的光芒,从而奠定了安百里洞穴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揭示了人们关注安百里洞穴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安百里洞穴。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几乎没有用笔墨对白莲洞进行具体的描写——其实这里既没有色彩斑斓的峰峦怪石,也没有很多著名的洞穴。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展开想象力翅膀的方式: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的老祖先勇敢地走进洞穴,与一群野兽进行生死搏斗,搏斗-失败-搏斗-胜利,最终通过艰辛征服了凶猛的野兽,使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和万物的灵长。

关于人的发展,作者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思考走出洞穴:“既然...我们逃出了山洞,从来没有一天安宁过。凶兽被一个个征服,但很多伙伴都变成了猛兽,争斗了几千年。火炬一直在这个洞里点燃,却经常在洞外被踩灭,把广阔的世界变成了黑洞,多年都没有办法找到。创造了无数奇迹,巧妙的罪恶也令人发指。”

这是这一段的精髓。人类的进步确立了其在自然界的主导地位,但人性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占上风。自古以来,总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集团、地区利益,一直在发出与世界潮流不合拍的音符,践踏全人类的利益。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品尝着自酿的苦酒,不禁让人产生正义感和良知的困惑。

如果说《白莲洞》第二部主要是对人类历史的反思,那么第三部则是对人类理想和终极归宿的反思。在它面前的是一个带着读者的时光隧道导航,而现在从更高的角度看,它居高临下,将人类进步的阶梯与洞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人类早期,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极低,对自然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所以洞穴就成了人们的天然家园。考古发现早期智人与洞穴密不可分。例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在周口店洞穴。而天文学家则发现宇宙中存在黑洞,深不可测,威力无穷,可以吸收吞噬一切,比地球大得多的恒星都可以成为它的囊中之物;濒死者的朦胧意识也进入黑洞是独立的偶然现象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这是一个值得全人类探讨的问题,作者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把未解之谜留给散文,是先生的一贯主张。

同时,《白莲洞》还分析了中西方洞穴探险的不同目的。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探洞者,主要是寻宝,梦想一夜暴富;中国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找到一个精神栖息地来处理他们的想法,保留他们的寄托和寻找安慰。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的第四部分把我们带回到安百里洞穴——从安百里洞穴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自下而上地进入安百里洞穴,又能走出洞穴进行开发,这里的安百里洞穴应该是广义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放弃战斗,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所体现的,但人类拥有更大的能动性,从而可以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人类心里很清楚,不去战斗,不去发展,就意味着灭绝。疲惫的人渴望休息,有时休息是为了进一步的奋斗,这是人之常情。

从洞外进来,从洞里出去。刚刚摆脱了迷茫又陷入了新的迷茫。原因是什么?人们应该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白莲花》一文作了点睛之笔的回答:“出来,只是为了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广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让每一个生物从精神伸展到筋骨;走出来就是让每个个体从自己的世界里蒸发出来。”

余的《白莲洞》虽然没有奇特的地貌和迷人的风景,但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们一窥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作者牢牢把握住了洞穴和人类发展史的脉络,就像用一把锋利的刀切开水仙花,一层层剥开,核心依然是花蕾。将如此大的时空跨度浓缩成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语言文字的娴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