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史学的提出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有直接关系。弗罗因德等人认为,运用无意识、释梦、人格和性的理论来研究历史,有助于拓宽历史认识的视野。1910年,弗洛伊德写了《达芬奇和童年的回忆》,这是一部体现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人物传记。有人认为这是西方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完美结合,是心理史学的一次成功尝试。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在普及精神分析理论,而不是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史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心理史学开始摆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心理史学开始具有完整的现代史学意义。65438年至0957年,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威廉·兰格在看到社会史、经济史、科学史、心理史的迅速发展时,呼吁加强心理史学的研究。新一代心理史学家强调,心理史学没有在史料中找到心理学的概念,而应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史料。65438年至0958年,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H. Erickson)出版了专著《青年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研究》。他的精神分析学非常重视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被公认为心理史学的奠基之作,成为心理史学出现的标志。他还认为,心理史学的本质是将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相结合,研究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活动。这种理解反映了西方心理史学的主流观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史学在美国发展迅速。1965年,在埃里克森、利夫顿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心理史学方法研究小组。1972,心理史学会在纽约成立。65438-0973创办了《心理史学杂志》、《心理史学评论》等专业学术期刊。在美国,大约有1/3的大学开设心理史学课程。就影响而言,借助精神分析撰写历史人物传记已经蔚然成风,也成为心理史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的《心理史学历史评论》是目前心理学的主要出版中心和重要学术期刊。“心理史学”因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和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的故事而在华语社会得到普及,但真正了解这一理论的人并不多。

心理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群体的心理史,如种族歧视和法西斯主义;在童年史和家族史的研究中,对人的童年和家庭生活进行心理分析。

页(page的缩写)洛温伯格的《解开过去的秘密》(1985)详细论述了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和历史渊源,认为那一代人在性格形成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童年早期的经历,导致了他们成年后人格的所有扭曲。

近年来,非精神分析方法在心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有研究者强调,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解释,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或者只是对其他解释的补充,并不打算取代其他解释。这些认识反映了心理史学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