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传统文化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毗邻浙江省南部。文化政治与县域文化源远流长。65438年6月至0986年9月,省文管委和省博物馆普查队进行了普查。根据调查结果,该县有36处商周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包括商周时期的石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浮雕陶豆、罐、瓮和鼎。唐代以来,佛教在政治和社会上广泛传播,民间火葬盛行。直到清朝,火葬才逐渐被土葬取代。全县现有佛教寺庙200余座,其中唐代修建33座,宋代修建33座,元代修建29座,明代修建24座,清代修建40座。古代的政治和民间文化活动包括灯会、庙会和节日,戏剧是其中重要的活动之一。虽然没有地方戏,但京剧、越剧、赣剧,还有茶灯戏、木偶戏,都曾风靡政坛。四平戏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一直保存至今。阳原乡现在有四平戏业余剧团。民国时期引进了戏剧和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的文化事业逐步发展起来。从65438年到0990年,全县有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和1个书店,8个乡镇文化馆和文化站,65个乡村俱乐部和34个专业文化户。全县有9家电影院,总座位数8620个,农村、厂矿电影放映队34个,个体放映户25个。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1个,广播专线1.280公里,电视差分转盘28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0个,发射机44台,电视机1.2万台,广播喇叭1.3万个。政和县古代教育兴盛于宋代。宣和年间,县令朱嵩创办了兴熙书院和云根书院。他的儿子朱是大理学者,利用从政和扫墓的机会,在云根书院讲学,因此有“古圣之乡”的美誉。全县的图书馆、社会科、书院、学习宫教育体系完善,历代进士17人,其中52人。清光绪末年,书院改建为小学堂。民国7年(1918),县城乡有小学25所,县内开设建东师范学校。10年(1921),政和初级中学成立。17年(1928),裴淑女子小学成立。此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停课。到1949,全县只有11所中小学,教职工30人,学生263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到1978,全县有中小学448所,教职工1767人,学生33799人。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45所,129个班,在园幼儿2256人,入园率36.04%,教职工183人。完全小学128所,初级小学232所,小学生23621人,教职工1490人;有2所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7324名中学生,516名教职工。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48人,教职工7人。全县每万人在校生375人,入学率99.21%,识字率96%,教育普及率98.58%。从1977到1990,全县输送大学新生843人,中专新生1582人。65438-0982先后开设函授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中专、成人中专。1990年,电大在校生人数为139,自考人数为301。该县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政和县,中草药在古代就有流通,医方代代相传。清代有中医集资在县城开中药店,光绪年间有三家。民国时期,县城有30多家中药店。15年(1926),西医开始从政。民国27年,县卫生所开设西医诊所。直到解放前夕,行政和西药都很少。1949年,全县只有一家医院,职工5人,西医只有1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初步形成1958三级医疗网络。当时红星人民公社草药研究站收集了300多个民间草药秘方,编成一本书,受到中科院的表扬。1990有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县有床位388张,医务人员487人。医疗设备有高倍显微镜、大型x光机、A型b超、心电图、胃镜等。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1951年鼠疫流行结束,1952年消灭天花,1953年切断霍乱,1977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0后,白喉、麻风病、痢疾等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政和是个山区小县,历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称道。宋朝的学生陈朝老和明朝的副使陈欢都是忧国忧民,甘于清贫。为国家和人民写一封信是他们的职责。邵至柔,宋代国子监直学士,龙图阁人,一生教国学,教东宫,但清正廉洁,为人们所称道。元朝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华,明朝抗日的两个少年,为人民而死,死得像死了一样。他们在古代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 *革命前辈,如杨泽石、陈桂芳等,为人民浴血奋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加光荣。政和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贫困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社会仓库、义务仓库、养老院、托儿所等救济慈善机构。清代的东平社仓、城西孤儿院、城东育婴堂比较有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进行扶贫,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组织和制度。1990,全县有9个乡镇社会福利基金会,筹集扶贫、济困、助残资金50万元。全县有8个乡镇敬老院,2个村敬老院,1个县办福利院,6个县办福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