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创造了什么辉煌?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于1866年在船政部长沈葆桢主持下在福州成立。

刚建的时候叫秋实堂艺术局。为了人才,沈葆桢主持了秋实堂艺术局第一次招生考试,并亲自制定和审核试卷。秋实堂美术局第一次招生考试的第一个考生是严复,他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教员。

1867马尾造船厂建成后,迁至马尾,更名为船政学校,分为两个学校。

前一派是制造派,也叫“法国派”。

目的是培养造船和设计方面的人才,主要专业是造船。

课程包括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力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等。

尖子生被送往法国深造。

后学校是驾校,也叫“英语学校”。

目的是培养海上航行驾驶员和海军舰长。主要专业是驾驶,后来又增加了轮机工程专业。

开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等课程,选拔学习好的去英国留学。

学生叫艺术儿童,校长叫主管。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制图人才,在原校附设了画院。

1868年,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沈葆桢又办了一所技校——艺苑。艺苑的艺术家上课半天,学习三年。毕业后,最好的一个和以前学校的学生一起去了法国各大造船厂,剩下的分配到了造船厂。

船政学校学风非常严谨,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各个船厂实习,后一个学校的学生在船上实习。为此,船政专门制造和采购了几艘训练舰。

1871,船舶管理专业学生(包括刘、、严复、、林太增等。)驾驶训练舰“建威”号完成了从北方辽东到新加坡的远洋训练。

1877年,船舶管理员派留学生到英国、法国等国学习。

在沈葆桢的苦心经营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船政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中坚力量。李鸿章曾称赞马尾船政学堂为“万山之祖”,马尾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将永载史册。

学校毕业生,历史名人

船政学堂毕业的一些历史名人:

前校:韩玮(造船专家、民国海军造船主任、福州船政局局长)。

课后:刘;邓世昌;严复;罗;林永升;林太增;叶祖珪;萨镇冰;詹天佑。

苍苍孤山,浩瀚福建水。

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近代海军的摇篮。

福州船政文化

1842年,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福州的城门。

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奋斗。

65438年至0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大力开展修造船厂、造军舰、造飞机、办学校、招贤纳士、派留学生等一系列“富民”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海军军官。

他们活跃于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运输、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了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他们直面强敌,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慷慨赴死。

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知道了福州人的脊梁、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尽管有时代的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维持了40多年。

但在历史上,展示了近代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等丰富成果,培育了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诚报国等传统文化魅力。因此,我们称之为“船政文化”。

是百年来福州人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挖掘、整理和研究船政文化,弘扬船政文化精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掀起闽江开放大潮,促进福州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