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有历史故事的风味美食?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感觉和男性或者女性差不多。日本和中国交流了几千年,只是因为一衣带水。船只交通,互通有无。在东方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和日本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亲缘关系。没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无知,把中国文化当成“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成“亚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蛋。为什么中国人要重新看待日本人?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

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日本文化确实在哺乳期吸了中国文化早熟、强壮、丰满的奶。然而,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庞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到了自己强大的胃里,形成了独特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饮食文化”。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鲜新鲜。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海鲜独特新鲜,因此发展出自己的海洋料理。存在决定意识,菜品的发展方向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当地文化造就了美食。

同时,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又没有邻国,这种自然环境使其有很强的危机感,时刻害怕自己难以幸免于任何天灾人祸,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一些从中国传播的文化在日本人中被翻译成日本式的解释。比如成语“不小心害死人”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油破敌”。他们把它理解为:没有油(也就是断油之后),敌人就会有危险,会有意想不到的遭遇。正因如此,日本人认为你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每顿饭都用油做饭,但为了生活安全,你应该珍惜和节约用油。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做菜,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清淡新鲜的日本料理。

众所周知,日本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受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非常重视“和”,他主持制定的十七部宪法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鉴于此,日本人残忍地屠杀大型牲畜。另外,日本平原少,家畜饲养困难。日本人很少吃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牛肉的营养价值,我们逐渐吃猪和牛肉。羊肉在市场上很少见,只能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买到。像中国这样吃鹿、驴、狗、兔的习俗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日式料理加工少,吃起来新鲜。

中餐讲究“色、香、味”,日本料理讲究“色、形、味”。改变“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色就出来了。日本料理虽然不讲究吃起来是什么味道,但是很讲究“形”,所以说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狭人多。保护而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习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地继承祖先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中,处处都有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重视历史的日本人,不着痕迹地继承了古人的饮食习惯。所以做出来的菜也作为自然风景中的一束花,装点人们的生活。

二、茶道

以“茶道”为例。一般来说,茶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和礼仪活动,以泡茶和品茶为手段来联系感情。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日本人生活的准则,是日本人灵魂的寄托。茶道内容丰富,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几乎囊括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在思想方面,包含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教、儒家、神道等。形式上包括建筑、书画、雕塑、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茶道被称为应用哲学和艺术人生。茶馆里陈列的是什么生动的?quot小东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茶道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事实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平安时期,受唐代中国的制饼、饮茶方法的影响;其次是镰仓、室町、安田山时期,受宋末制茶方法的影响;最后是江户时代,受明朝泡茶方法的影响。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是在第三个时期。当时茶道流传到各个阶层,茶道内部流派众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与美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很多特殊性。首先,茶道是通过人的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身体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可闻的,香的,味的,触的。比如在茶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品。我们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店主走路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到茶的意境。我们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的香气,品尝美味的食物,触摸你手中欣赏的任何茶道具。第二,茶道艺术尽量做到兼容并蓄,艺术化。茶道包括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进入四小时茶道。第三,茶道艺术不是个人或者单方面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道的客人一起参与表演。来宾的举止和他们对茶道的修养直接关系到茶道的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却是永久的。说它看不见,是指茶事在一次艺术创作后就消失了,那种当时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的艺术美瞬间再也不会重现。说它是永久的,是指茶道需要茶人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夜以继日地练习。钢琴家弹琴时是舞台上的艺术家,下台后也能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而茶人则需要在茶事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保持谨慎和自制力,早起修行,谨慎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的延续。

茶道首先是茶的事情。每场茶会都有一个主题。主题确定后,确定首席嘉宾,然后根据首席嘉宾选择伴游。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茶事的气氛和谐。为了做好茶,主人要四处奔波,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打扫卫生。打扫茶室和茶庭是茶人每天的必修课,举办茶事时更是如此。茶室的地上不能多一片叶子,叶子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用抹布把客人经过的地方的树叶擦干净。

据说有的茶人打扫完后把胸前的抹布(当然是白色的)打开,然后在茶室里横着,带走茶室里的浮尘。从日本茶人准备茶事的态度可以知道大和民族的好客。他们体贴地提前为客人收拾好一切,尽力让客人感到舒适。因为日本人天生内向,所以看起来彬彬有礼,很生疏。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好客。同时,从事先的精心准备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多么的认真和谨慎。

茶道开始后,客人要双膝进入茶室,跪在墙前,将小扇子放在膝前,向吊轴行礼,表示对吊轴的信仰。看完之后,他们会对茶词顶礼膜拜,欣赏装裱的配色,丝绸的花纹等。,最后搞个仪式,然后向茶馆里剩下的装饰品致敬。主人进入茶馆后,主人和客人免不了受到一些问候。虽然说主客互敬,但还是觉得让人联想到大和的复杂礼仪,同时又觉得太虚伪做作。短暂的停顿后,主人给客人拿来了一个食品箱和一份饭菜。其间要求用餐动作一致,又因为你先欣赏了碗中的艺术造型和艺术色彩,才能享受到食物的香气。甜点之后,是一连串的繁文缛节。值得一提的是,茶道的一般程序都是左撇子,可见日本人对历史的重视。否则,在日本这个现代发达国家,也不会出现京都和奈良这种几千年前没什么大区别的左撇子城市。

日本人的审美观在茶和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不同于普通点心,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外观美,而且要求色形素雅、易变化、体积小。最大的茶点只有鸡蛋那么大。第17代铃木·康宗,江户水果公司铃木的后代,提出茶点应该满足五种感官。首先是视野。点心端上来的时候,容器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要给人美感。人们可以从小吃的形状感受到季节的变化。第二是触觉。人们拿着、嚼着、摸着舌头就能感受到茶点的柔软和方便,让人感到亲切和陶醉。第三是口味。茶点要求尊重原料的口感,不提倡添加过多的食材。主要原料有米粉、米粉、红小豆、糖、红薯等。选择新鲜的材料,让客人感受到每种材料的香味。第四是嗅觉。随着季节的变化,茶点有时会用树皮之类的东西做成。樱花盛开的话,用樱花叶当零食;在端午节的小吃中使用槲寄生叶,可以让人闻到大自然的清新气息。第五是听力。吃完茶点,人们要问主人:“今天的茶叫什么?”《楚炎》(举个例子)。听完主持人的介绍,人们对吃过的小吃有一种奇妙的回味。

茶以“和、敬、默”为原则。它不提倡使用反季节的美味佳肴,反对使用昂贵和稀有的材料。茶食尊重自然,强调季节性和包容性。就是要用时令蔬菜,同时既要有山货,也要有海鲜,还有来自原野的东西,荤素搭配要非常用心。

茶食色彩素雅,反对重装饰,崇尚朴素。在制作茶食的过程中,尽量少用香料,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这也是日本人偏爱生食的原因。

茶道用花要求时令花木,要尊重本色,反对过分摆弄。

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看点之一,但一提到日本料理,人们马上跳出“寿司”这个词。是的,寿司在日本就像米饭在中国一样重要。那么,我们来介绍一下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另一个瑰宝——寿司。

第三,寿司

至于寿司的名字、形状、味道,外国人都知道,你喜不喜欢吃就是另一回事了。去过日本或者对日本感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上或者从别人的对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者鲣鱼切成可以食用的小薄片,然后用手捧在饭团上...

其实寿司有意想不到的历史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是我们对寿司的理解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寿司名字的由来。寿司的写法其实有很多种。像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福,有的写福。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一个源自日本古语“酸(su)的形容词

石).现在不能确定是根据这个读音加上了汉字,还是这种食物是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因其酸味而得名。中文里也有“太”“里”这两个字,本来就是那个意思。日本现在常用的“寿司”这个词,是用汉字作为拟声词,并不代表什么。这两个词的使用似乎进入了十九世纪。出版于江户时代永嘉元年(1848年)的《江户名物·饮米饮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95家寿司店。只有两个是寿司,大部分都是寿司。quot“鲁”这个字。“福”字的中文意思和日语一样,是用盐和洒出来的粮食腌鱼的意思。在史料中可以证实,最早的苏轼“赋”原型中没有米。

鱼放盐和酒糟不是为了搅拌,而是为了保鲜。其实是过了很多年才加米的。而且还加入大米保鲜,因为大米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换句话说,寿司不是一种“配菜米饭”食品,而是一种保存鱼的方法。大米是为此添加的“介质”。这种寿司被称为“驯服寿司”。

然而现在,一提到寿司,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饭团上的鱼虾等新鲜海鲜,这是一种蘸了酱油和绿芥末的食物。事实上,日本各地的寿司种类繁多,大部分与上述寿司造型完全不同。例如:知道三重县的史燚地区吗?quot手握寿司“家乡饭。这种寿司是将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与紫菜和加醋的米饭混合在一起制成的。这种寿司没有特定的形状,也不用用手把米饭揉成饭团。而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抓寿司”。其实寿司除了手抓寿司还有很多种,包括饭团。

、寿司卷、什锦饭团、炸豆腐肠粉、茶巾等。不过还是先说寿司吧。

追溯寿司的起源,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历史起源并不久远。江户时代延坪时期(1673至1680),傅山京都的一位医生松本将各种海鲜用醋浸泡一整夜,然后和米饭一起食用。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新尝试。之后,150年后,郑文六年(1823),住在江户市的一个叫花屋Yohee的人,简化了寿司的制作和吃法,把大米和海鲜泡在醋里放在一起,命名为“Yohee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寿司的雏形,这个说法早有定论。在东京及其郊区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印有“花屋Yohee”字体的日本餐饮连锁店,其名称由此而来。也就是说,日本餐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寿司的持有历史并不长,只有150多年。(在此之前,寿司不是指这种寿司,而是“驯服寿司”。)

除了捧寿司,还有“卷寿司”,指的是“海苔卷”。通常一个寿司卷是90克米饭,煮200克左右。包在海藻里吃。有时候可以用薄薄的炒鸡蛋皮代替紫菜。用一整片紫菜包裹的寿司卷叫“太卷”(即厚卷),只用半片包裹的叫“薄卷”。寿司卷一般都是用水煮甜冷天气,蘑菇,炒鸡蛋皮,鱼松或者鸭芹做馅。但其中,将煮好的干胡萝卜条卷起来的“干瓢卷”从江户时代就有了。进入明治时代后,出现了金枪鱼的红鱼卷进去的“铁火卷”。为什么叫“铁火卷”?在日本,赌博和赌徒曾经被称为“铁火”。据说在18世纪,许多日本赌徒整天在赌场附近游荡?铁甲卡巴?、赌性,又怕饿死,就把鲔鱼肉放进饭里,用海草卷起来,这样就可以大快朵颐,又避免饭粘在扑克和手指上,一举两得,很受赌客欢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手卷。)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寿司制作方法。朋友聚会时,可以自己做寿司招待客人。这种家庭寿司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把蒸好的米饭放在篮子里打散,加一点醋和盐,充分搅拌就可以了。然后趁着热把适量的米饭铺在类似的篮子上,然后把篮子卷紧。把卷好的米条切成小块,放上生鱼片和生虾片,或者在卷米条的时候加入烤紫菜或鸡蛋片和咸菜,做出来的寿司黑白、黄白、红白都很好看。

至于寿司用料,从今天的常识来看,并没有长期的历史渊源。在最寿出现的时候,只用白鱼做材料。据说,在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正时期(1854至1859),人们就开始将红金枪鱼用作寿司。用金枪鱼的脂肪部分制作寿司始于大正时代。进入昭和时代后,海胆酱和三文鱼子也成为寿司的常用材料。目前寿司用的金枪鱼、笛鲷、乌鱼、扇贝、墨鱼都是新鲜的。星鳗使用前需要蘸酱烤。章鱼、虾、鲍鱼之类的,使用前多以水煮或沸水蒸熟。用鲜鱼做寿司时,通常在鱼和米饭之间放芥末。这里说一下青芥菜寿司以前是甜食,所以寿司饭团吃青芥菜的历史也很浅。最初的想法是用辛辣的芥末来保持寿司的新鲜。

哎?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br & gt

如今,寿司已经成为高级食物的代名词。但是,最开始寿司是一个地摊上的“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即使是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依然没有分开,寿司

主人站在柜台里,在客人面前抓着寿司。一些寿司店的柜台上方有屋檐状的装饰,保留了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

吃寿司不一定要去寿司店。你可以让店里的人把你点的寿司送到你家享用。这时候可以看到寿司器皿或者寿司饭盒里有绿叶做装饰。在过去,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不过通过这个信息搜索,我知道这是寿司店为了让送货员知道寿司应该送到哪里而放的一个标致。江户时代识字的人不多,很难用文字记下要寄到哪里。而且把绿叶剪成对方家线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来。

乘电车旅行时,乐趣之一就是品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就有各种寿司便当。我们找到了几种典型而罕见的寿司。

“粥饼”(山形县):这是本县酒场的家乡风味。它是以干青鱼子和咸鲑鱼子为中心,配以山菜,再配以大量大米和葡萄酒发酵而成。最后变成粥,不能用它吃,只能用勺子吃。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寿司。

“夏溪”(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它而言,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做法。盐和米放在一起自然发酵,而不是醋。可以说,这就是易的原型。这* * *和上面说的滋贺县的“李”有共同之处。在米饭上撒上盐,用手揉成粘稠状,然后和咸鱼放在一起,用柿叶包好,上面压上沉甸甸的石头,发酵半个月左右。

“酒”(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沸的米饭中加入酒,然后把鱼贝类、竹笋、胡萝卜、牛蒡、山菜放在米饭上,形成五层,再用重石头压。

除了比较高级的寿司,普通日本人外出郊游或带饭上班时也会自制粽子。粽子是将白米饭揉成三角形,有的上面覆盖着烤海苔。因为这种粽子吃的时候不需要加热,是比较受欢迎的食品。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本过去极度缺粮,不容易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这也就不难理解,过去中国没必要做寿司,但寿司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代表性的食物。

从日本人的用餐习惯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日本文化的精髓,即传统与现在充分结合,尊重自然,融合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