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圆明园被毁后,意外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它们是如何保存的?

圆而聚精会神,君子居中;光明灿烂,人才睿智。圆明园曾经是中国文化瑰宝的圣地,稀世珍宝不计其数。它被著名作家雨果誉为“理想和艺术的典范”。150年前,这一文化瑰宝在西方侵略者的枪口下付之一炬,从此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道深刻的、不可治愈的、无法弥补的伤疤。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部,占地5000多亩。主要由圆明园、蕲春园、长春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的庄园。此后,历任皇帝都对圆明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建和修缮。经过清朝皇室150年的建造和运作,圆明园的建设已经达到了顶峰。

全园共有150多个景点,占地5200多亩。具有建筑规模宏大、建造技艺高超、文化收藏丰富等特点。因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有“万园之园”、“造园艺术典范”的美誉。

圆明园享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西部有连绵的山脉,包括万寿山和玉泉山,周围有自流泉。玉泉山流下的泉水自西向东流入昆明湖。早在辽代,当时的皇室就在这里修建了玉泉山宫。后来,更多的明朝皇室看中了这个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园林。

后来满清入关,夺取中原政权后,清朝皇室因不能适应北京炎热干燥的气候,继续修建园林。在圆明园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除了总设计师雷金玉统筹外,他们实际上是按照皇帝的思路来建造的,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其建设。

除了精致的150处中西特色的景点,圆明园在当时是举世闻名的宝地。据史料记载,圆明园的文远馆作为中国四大皇家图书馆之一,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收藏了历代众多名家的书画,圈养了许多珍稀动物,种植了无数珍贵的花草树木。

这应该是后世学者研究文化的重要宝藏,但世界人民共享的民族历史财富却被西方殖民者的贪婪所摧毁。灾难已经过去150年了。

最大的灾难

1856 10年初,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当月6日,几名警卫寡不敌众,以身殉职。从第二天开始,英法联军大肆烧杀抢掠园中的珍宝和艺术珍品,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在掠夺圆明园的过程中,侵略者的贪婪和恶劣面目令人发指。在抢劫的过程中,军队内部发生了多次打斗,其中一些人背着装满各种珠宝的大袋子。有的帽子里塞着水晶、珍珠、红宝石、蓝宝石,脖子上戴着玉项圈。他们不停地往上衣口袋里塞金条,生怕拿的比别人少。

其中,被法军总司令蒙托邦的儿子抢走的财宝装满了好几节车厢,总价值超过三十万法郎;一个叫哈里斯的英国二等军官,专门雇了7个人把抢来的财宝运回军营;士兵们手持巨斧,用宝石砸碎所有家具,拿起宝石走开,或者用木棍破坏所有不能带走的东西。

随后,英法联军又连续几次出兵抢劫圆明园。10,18年6月,3000多英军冲进圆明园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包括300多名宫女、太监和工匠。硝烟笼罩北京全城,久久不散,见证了西方侵略者的丑恶暴行。

后来,圆明园里的珍禽异兽、名贵花木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清朝皇室历经数百年匠心打造的文化瑰宝毁于一旦,而这些强盗则在装满口袋和箱子后,手挽手返回欧洲。

灾难后的余生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学术界直到1996才开始对残破的圆明园进行考古修复。圆明园被毁150年后,由于考古探测和修复技术日益成熟,国内专家组成为专门的考古队,开展考古修复工作。考古队前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2013到2003年。

参与修复的专家表示,考古阶段的成就令人惊讶。到目前为止,在圆明园遗址已经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据考古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很多文物在战乱中落入水中,躲过了一场火烧的灾难,得以幸存。5万多件文物中,既有损坏严重的,也有保存完好的,但比例最大的是文物的构件。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2014年考古队在大宫门遗址旁的河道中挖掘出的一个镀金象头。其雕刻技术远超十二生肖青铜头像。专家研究后发现,这头大象应该是嵌在物体表面的,但在运输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了河底,至今一直沉睡在河底的淤泥中。

现在,这个珍贵的象头也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馆里,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也为业内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这个象头,考古队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几件保存完好的瓷器和玉器,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们的发掘和修复意义重大。

经过圆明园的多次扫荡和纵火,考古队能够在废墟中找到5万多件文物和珍宝,确实令人惊讶,但也从侧面说明,或许在圆明园的全盛时期,里面所藏的珍宝数量不出意外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笔者认为,铭记过去,为未来之师,铭记历史,铭记伤痕,活在当下,才是对和平生活最大的尊重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