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历代都有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历史的记载千百年来连绵不断。从民国元年(841年前)开始,约3000年间出现了各种历史体裁,如编年体、传记体、民族体、编年体等。《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相辅相成。而且,中华民族的史学传统,从来都是直抒胸臆的书。在此之前有“史家之诗人,离骚无韵”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后有“苦学誓做文化人,教育国家,编撰近代史;陈功甫以著书立说赢得了史学界的称号,让我们的历史有了一种强大的沉默力量。

我一直很爱看历史书,每次看都觉得有所收获,但是很难总结和浓缩,也无法清晰的描述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能从这么多历史故事中学到什么?怎么学?怎么用?”

著名专栏作家陶先生在《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一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该书从历史事件出发,可以对众多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将异同点逐一“肢解”,并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分析如何借鉴相关知识。从公司治理到国家管理,都畅所欲言。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公司的股权分配,第二部分主要讲企业人才问题,第三部分涉及公共事务的管理,第四部分着重讲领导艺术。每篇文章选取的角度新颖,富有启发性,将有助于历史爱好者和企业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当下。比如从刘秀的烧信《要让对面有安全感》,如何处理下属有意跳槽的问题;如何减少和突破改革阻力,从文彦博的“治天下为士大夫而不为民”谈起。从桓温北伐说起新官搞“标志性工程”的得失...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九品中正制”和“功勋即阶”的分析。很多人非常认可曹操的三个“唯才是举”,认为曹丕的“九品”是历史的倒退。真的是这样吗?

陶先生认为,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时候,正是曹操最需要人才的关键时刻,而人才是曹操最后见到的人。曹操围绕“特定的人”制定“任人唯贤”,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批量笼络最优秀的人才。“九级郑智制”的年份是公元220年,曹操刚刚去世,曹丕正忙着逼汉献帝退位。“九品中正制”也是针对“特定人才群体”(门阀群体),目的也是为了讨好那些“最会用的人才”。

仅仅过了几年,父子的就业标准就完全不同了,只是因为世界变了,身份不同了,环境不同了,“人才”的对象也不同了。在当前的环境下,具体应用其实就是企业或单位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发现、选拔和使用人才。哪个单位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有哪些HR不思考如何应对的?

历史不断变化,从未远离你我。

古人云,“以史为鉴,知兴亡”,“以史为鉴,治国平天下”。虽然现在是新常态,但是和以前的历史不一样。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独特的事件,过去的知识可能无法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当下的影子,汲取古人的智慧,寻找我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