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路街道的历史演变
上海开埠前,土地属于高场乡23堡,是个偏僻的农村,居民以种地为生。东有杨树浦港,中有周家浜、中鱼浦,西有东鱼浦。横浜和蒋家浜东西交叉。自然村有富民家园、赵家园、自在园、蒋家浜等。茭白园形成于清朝中期,以出产茭白而闻名。位于十字路口的赵家寨,在清朝中期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店铺众多。东面的高朗寺,建于康熙年间,属佛教林佶派,现寺址犹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昆明路以南纳入租界。光绪33年,华德路(今长阳路)延至兰路(兰州路)。16 (1927)左右分别修建许昌路、江浦路、齐齐哈尔路、惠民路、霍山路、昆明路。这一时期,日本商人设立了池田印花株式会社池田分厂(现印花一厂)、康泰丝绒厂(现上海针织厂)、上海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织布五厂(现棉纺十六厂)。华商先后创办了大新炼钢厂(现重型机器厂车间)、袁遗毛纺厂(现第三毛纺厂)、仁风染织厂(现第一手帕厂)、新宇织布厂(现第九织布厂)、金奎大橡胶厂、大德橡胶厂(现第六和第五胶鞋厂)、大公染织厂。英国商人还建立了穆德利洋行(现上海钢琴厂)。17年,明园狗场建成开业。
10至民国23年,昆明路以南修建了申新坊、兰桂坊、五华里、如龙里、华盛坊、惠山等一批旧式里弄住宅,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昆明路以北的花街仍然是农业区。
抗日战争爆发时,高朗桥西岸的自然村和南北两侧的房屋被大火烧毁。明园路狗场成为一片废墟,被日军占领作为马场。
抗战胜利后,居民纷纷返乡,江浙皖农民来沪谋生,搭棚定居,形成了一大批面积达25.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
解放后,工厂企业转型合并,新建并搬迁了第一冰箱厂、第三玻璃器皿厂、新通机器厂、先锋电器厂。国内工厂49家,地区工厂9家。工厂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占街道总面积的39%。全国有上海良工阀门厂、上海毛纺织三厂、上海大中华胶鞋五厂等7家1000人以上的工厂,有13仓库。
房子的外观也有所改善。街道北部的自然村落和棚屋已被改造成砖木结构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1972,明园村棚户区改造,建47栋混合结构多层,面积5.49万平方米。截止1990年底,街道居住面积461,000平方米,其中简易房30.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