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的对比是有加分的。

这个问题有意思。仔细想想,还是有些民族情怀在里面的。西方的情人节每年都很热。这两年也有商家在炒作“七夕”,不过也是麻绳穿豆腐而已。我感觉有几点不同,是我的拙见:

首先是直白和隐晦的区别。西方的“情人节”坦诚、热烈、赤裸裸,有情人的情人节明确告诉你,真的是“我爱你”;反观中国的“七夕”,虽然也表达了恋人相聚的意思,是指七月初七两情相悦,但很有内涵,并不露骨,用的是古人惯用的比喻表达,年轻人很难理解,不安分的一代也很难青睐。爱就是爱,爱就是爱。你为什么还蒙着脸?既不平整也不整齐。

二是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情人节》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现出火热的激情和自然的表达。尤其是在现代,“情人”一词不仅指恋人、伴侣、夫妻,而且是实质性的、广泛的、直接的、露骨的,符合封建文化和文革长期压抑的自然感情和欲望的表达和表达。另一方面,中国的“七夕”体现了离别后重逢的人的相思、思念、怜惜和同情。内容不外乎画诗、赠手帕帛、望天叹息、祈求上帝等。姑娘央求针线,诱导王太后送她一个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闭在院墙里,笑半遮,闹半遮。这纯粹是精神活动,哪里能热?

第三是感伤物和信物的区别。“情人节”讲究的是亲情的馈赠。每到情人节,玫瑰、巧克力、蛋糕、衣服和珍贵的珠宝就成为恋人们互赠的“亲情”。注意,这里的“有感情的东西”指的是有价值的东西,说明感情是有价值的。这无疑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是乎,每当“情人节”来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大街飘扬的打折标语,让“情人节”热到你连想都不敢想,也不敢送礼物。另一方面,中国的“七夕”要惨淡得多。传统的恋人也会送礼物,但这是一种爱的象征。它只是一块小手帕,一把扇子和一幅画。怎么能引入商品经济而不引入商品经济,怎么能让商家花大价钱宣传祝贺节日销售?

第四是情欲和爱情的区别。对于喜欢情人节的人来说,除了一些喜欢跟风的年轻人和真心相爱的年轻情侣,绝大多数不老不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快餐色欲的想法。“情人节”恰恰给了他们(她们)这样一个机会,制造了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制造了这样一个让异性感动、惊喜、愉悦的场景,也让这个异域的节日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中国的“七夕”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守望、思念、通过借口表达爱情为主题,节日的主旋律是真挚、纯粹、精神的爱情,很难直接点燃欲望的火花。而且长期以来,传统的男女性爱和情欲都是隐蔽的、难以表达的、曲折的,所以“七夕”从来没有为男女情欲创造过合适的借口和良机。这也是中国情人节的软肋。

唉,“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