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古镇的历史发展
集镇历来是乡、镇、区机关的驻地。随着行政机构的设立和演变,曾称“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队”、“西河镇”,于1971年1月1日划归芜湖县。
西河是江南水乡古镇。据说它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堤坝两侧建有房屋和商店。因为逐年防洪和堤防加固,房子的地基比路面低了约1.5米。街道中心的青石路面蜿蜒曲折约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宽度参差不齐,一般2-3米。两边店铺的飞檐相对,窗户低于街道中心。河边的老房子,墙很陡,墙基用花岗岩砌成,地面被拔了好几尺,墙被削立着。汛期允许打水冲浪,外河沿岸青石保护。人可以通过,内侧的房子和店铺大多是串联的。从街道中心,他们步入室内,可以延伸十几米。此外,上街外侧还有张家巷、土地巷,下街外侧有徐惠兰巷,中街内侧有江东巷、贾瑞巷,都由老街相连,通往圩,也通往沿江水运码头,显得古朴而老化。
集镇的建设往往扩展到圩田。上世纪70年代初,新修了一条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水泥街,称为“合法路”。中间穿过老街,东到河边,西到圩田。与老街的交叉路口是一条“十字街”,一座水泥旱桥竖立起来连接老街。干桥高出路面约4米。人们可以从干桥下或从干桥的北侧行进。1983铺设了一条长200米、宽9米的水泥新街,在堤内侧,与老街几乎平行,被称为“民主路”。它上至粮站,下至贾瑞巷,穿过“法制路”,这是目前最宽的街道,农副产品交易都聚集在这里。每当东方的天空是鱼肚白的时候,这条街就变得活跃起来,提着筐、提着筐、拉着车的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
解珍位于青弋江畔,历史悠久。回到皖南山区的井陉、井陉、太(泾县、旌德、太平)三县,下一个汛期从芜湖流入长江。据口碑资料,历经沧桑。隆庆早在明代,水路交通就变得便利,船只经常在此停靠停留,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的分散场所。下游的粮商在这里开店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繁忙。据说当时镇上有三个澡堂,四个饭馆,四十四个杂货店,很多店铺前有店铺,后有店铺。所有这些都是住宅区,沿河都有房子。万历年间兵荒马乱,房屋店铺被严重烧毁,大人百姓流离失所,集镇经济萧条。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商人越来越多,集镇恢复繁荣。手工竹木业大行其道,竹木店遍布大街小巷。大户设立粮店,从沿江城市收购粮食,河岸上还有竹木生意。这时,街道逐渐向北扩展。除了山,杂货和百货商店,还有新的凹槽店(酿造),糖店,药店,香烟店,客栈,餐馆等。商人多为江北潮县、武威、江南等地。咸丰年间,因为太平军和清兵在这里打了四年仗,百姓苦不堪言,店铺大多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次衰败。
民国初年,集镇趋于复兴,路过青衣江的船筏增多。大量的竹筏从山区运过来,停靠在这里,经常有船来往,每天达到七八十艘。此时,集镇已成为内河中的一个天然院子。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集镇进行了商业开发。据老人介绍,当时各类店铺有100多家,大的店铺和作坊雇佣了二三十名学徒和工匠。当时著名的糕点店有王一江、元太和,加工的糕点五颜六色,尤其是方饼,细、薄、匀、甜。有六家中药店,最大的是“陈恒生”、“泰和春”、“胡广生”,他们自己做中药,开药方诊断。有五家布店,最有名的是恒丰和通榆园,浴场是沧浪园,大元和新新园,有六七十人,三家茶馆,有名的是金谷春和刘翠仙,还有三十多家杂货铺和六家粮店。此外,还有小商贩。因为泾县人来此经商,所以有“无荆无镇”之说;这一时期,纺纱、织布、找线、织袜、刺绣等手工业开始流行,本镇人王京基还创办了西河私立培英小学,据说鼎盛时有近6000人。近年来,得天独厚的黄沙资源被开发利用,上千吨的拖船来来往往,满载黄沙运往祖国各地;2月1986,1,宛西公路正式通车,促进了集镇流动人口的骤增和市场的繁荣,日销售额达万元,呈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目前,西和县的经济正在向外向型发展。据统计,在外地从事建筑承包的有700多人,从事黄沙运输和开采的有300多人。仅这两项收入缴纳的管理费每年就达8万多元,占全镇管理费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经济文化的“西伯利亚”。是取之不尽的黄沙资源和开拓的青年,将获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丰收。
西河古镇,天然水运码头,自古商业发达,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特色小吃也远近闻名,尤其是古镇上王家香肠、王嘉腊肉等秘制腊肉,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肉质醇厚鲜美,回味无穷,无色素,无添加剂,无味精,无防腐剂,什锦饺子,羊肉,糕点,炸臭乾子,方饼,青弋江小鱼等等。
附近的农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棉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边小店的面貌日益更新。近年来,镇政府大楼、中学教学楼、邮电大楼、新湖商业街拔地而起,颇具现代感,而老城区仍保留着古镇特色。西河古镇景区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平生态旅游区,基本具备吃、住、行、购、娱、教的必备条件(市县教育基地),全方位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代。我们将因势利导,继续保护古镇、特色小吃、民俗等资源。以及绿色生态旅游的特点,加大对古镇保护的力度和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开拓市场,把景区建设成为集古镇观光、特色小吃、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弋江漂流、民俗祥和生态园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横郎山景区佛教旅游为一体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