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
——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的伟大思想和新武器。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网络产业风靡世界的时候,这个历史上号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国家并没有沉默。这是因为最早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先贤们,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荣誉。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赶超了中国。指南针让你发现了新大陆和很多殖民地,火药和洋枪终于把他们的大门吹开了。而且中国的四大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还有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很多中国人忧心忡忡,对中国有多少当代发明有很多遗憾。中国古代不是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可以激发当代同胞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吗?
《天方夜谭》——第一个发明
面对这个莫名其妙又令人费解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读孩子的孩子。我只是依靠多年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所以我近乎偏执的自信,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定有一种先于四大发明,优于外来文明起源的生物。否则,为什么我们能希望在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东南部孕育出全人类最大的族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这个伟大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和智慧是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传承?
本文从生命体的第一种生存需求出发,追溯到华子宗汉祖先民的某种需求,他们从会刀耕火种开始,就改变了吃动物、吃火中之血的原始习惯。由于火焰和热汤的温度很高,不允许遵循伸手抓的习惯,于是有了手指、箭、矛或树枝的替代品。很明显,单箭只有刺和挑的作用,远不如两指握着方便。我们祖先最原始的思维已经知道,灵巧的大拇指可以用两根树枝来伸展。而且,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劳动技能中已经自由地锻炼了手指,他们在手中捏了两根小树枝,竭尽全力地插入和刺穿夹子,舀和搅拌,还可以用来喂饭和播勺,煎卷和油炸。真的是一门得心应手的美食艺术,由此可以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项发明诞生了。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因为筷子完全符合今天赋予发明创造的三大法则: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可以用于加工和批量生产。所以可以进一步断言,先民发明了弓、箭、矛和一些农具,所以最早的民间生活用品是筷子。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逐渐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齿条。它的形状和长度逐渐形成了规则。它的长度是由于原始部落和围绕食物容器进食的习俗,所以它必须有一定的长度才能够到食物。而且这个长度必须方便手腕在食物容器和嘴之间的半径内活动,手臂的活动半径也受到从腕骨到肘骨的两个支点的限制,所以小臂的长度也就普遍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个观点很重要。祖先长短的概念真的和筷子有关吗?其实原始人最初对距离和长度的确认,往往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以自我为尺度,包括拳、指、步幅,延伸到矛、箭的范围,但这种队形显然没有筷子方便。因为筷子的诞生,不仅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以筷子和手臂的长度为半径,确定了吃饭的方桌和圆桌的直径和宽度,确定了围桌长度和空间内用餐人数的约定俗成。最后筷子变成了原来大小的长度单位,一个城尺大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原来的筷子也是这样。正因为木筷和竹筷容易弯曲,再加上民居和器皿的发展,人们逐渐从野外走向室内,餐桌和器皿的筷子也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是圆形的,这大概与我们的祖先方圆所提倡的天地理论有关。既然天是圆的,自然要把方圆捧在手心里。有意思的是,宗族和部落之间的很多观念和原始等级也是通过筷子体现出来的。根据制作牙骨竹木的质量和难易程度,根据筷子的长短粗细和刻意制作的不同装饰花纹,确定持筷人的等级和辈分。为了满足传统礼仪之邦的需要,筷子演变成了礼物和祭品。祭祀神灵三粮时,人们将筷子插入供品中。为了确定祭拜的时间,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筷和竹筷进行计时。接着,人们发现用某种木头制成的筷子燃烧后会散发出香味,或者形成微弱的火焰,似乎可以赶走蚊蝇虫蚁,赶走饿鬼鬼怪,增加了仪式的神秘感。最早的烧香和燃烛就这样产生了,直到后人知道如何在筷子上粘上香料和石蜡,才出现了蜡烛和烧香,但它们的载体是一根筷子。
筷子就是这么奇妙,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巨大的可塑性,进而激发了同胞们的创造力。因为原始部落在创造文明和文化的同时发展了生产,筷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数量和数目同样重视。如何记录劳动成果?在数字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用筷子作为筹码,一、二、三、七的递进编码法应运而生。但当递进数需要太多筷子时,为了方便代入,以长短粗细为系统,用十根短的换一根长的,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就形成了十进制数学。早期创造的方数是长短不齐的筷子,加上弯折筷子的头尾,是以横钩竖钩的数字原型为基础的。以象征性和理解性为特征,由筷子创造的中国古代文字,必然会形成方形字体,因为作为造字书写工具的硬笔,本来就是一根随意拿起的筷子。木制竹齿骨笔除了在地面的桌面墙壁上写生外,还发现在笔尾扎上羽毛和动物毛发,蘸上从植物矿物质中提取的颜料或原始的泥土动物血液,大有用处。在筷子中,最容易在竹筷子一端的空心管中填充羽毛,因此大量书写和绘画工具的使用产生了书法绘画和在家中祭坛物体的衣服上绘制的颜色和图案。甲骨中的钟鼎岩玉壁堂上也附着着筷子毛笔所附带的各种切、刮、画、烙、雕技法。为了适应天文战争的需要,擅长玄学和道教的先民们以祭坛为地盘,为方圆的阴阳划地,设一筷子作为卜筮和占卜之用,再在阴阳鱼的中心周围套一长短钗作为阴阳。这是以象牙为线索的纣王始料未及的。事实上,筷子最初被称为筷子,是因为老百姓说它的声音与“活”相似,并将其改为“快”的意思。认为吃饭快是人生一大乐事,怎么能不往前走呢?是一双非同寻常的筷子,强化了手指伸展和抓握的概念,导致了钳子和剪刀等物体的衍生。筷子从小到大,从短到长的排列纵横交错,让居住在洞穴鸟巢的先民了解了柱梁檩和栅栏笼的构成和作用。鲁班的祖先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水平建筑。在古代的寺庙塔和宫殿建筑中,筷子的排列是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的。当然,鸟笼和笼子也属于筷子的性质。因此,它与西方民族的同步进化有关,西方民族也是一双手拿着刀叉,不同的进食和用餐规则延伸成不同风格的文化和思想。左刀右叉一字排开,甚至成为一张长长的餐桌。没有筷子的快感,造字是靠手语和手指的变化,写字是靠一管羽毛。至于盖房子,不管是哥特式罗马式的,都不过是一堆石头,实在缺少这根筷子的灵性和魅力。直到亲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的欧美嘉宾朋友们,每一个想领略中国烹饪之妙的人,都必须向筷子学习。然后我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盛宴,绝不是舞刀弄叉的人流。熟练使用两只精致的筷子,可以随意做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比西方人的数千年还要早。
仅仅是相对论的原始定律吗?中国人只是从一双筷子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筷子情调和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什么比筷子的发明创造更伟大的了。如果作者把筷子说成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传承,说成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发明”,会有人批评我的浅薄和偏颇吗?是的,自从十几年前的某一天,作者因为饥寒交迫坚持筷子是危言耸听,我立刻把已经被硬生生掰断的筷子抓在手里,突发奇想的疯子也忍不住把断了的筷子当宝贝一样抱着。是的,断了的筷子让我想到了当时两个关于筷子的寓言。一个是公元前周朝的先商时期出现了混乱,各地义士为了首领的升迁发生了很多纷争。一位将军马上命令大家把餐桌上的筷子拿起来叠好。果然,他们很容易被打破。将军手里拿着一根筷子,不断折断的时候到了,所以他知道大家要抱着团结互助的原则。人们对它印象深刻,选举它为周武王,所以商朝在西周灭亡。第二是在古代,一个大家族因为人口多,往往会惹事生非。父母为此专门做了三尺竹筷,命家人持筷夹菜。无奈筷子太长,喂不饱自己,只能喂对面桌子的人。所以父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家规,让事件不了了之。“筷子如此不凡,我应该为筷子做个声明,为先人立个碑!毕竟,正是有了这把吃了40年的不寻常的、不平凡的筷子,我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终极美德。原来人就像筷子,摊开的筷子是人字形的……”写一篇看似不可能的文章,让笔更充满了无尽的情怀。
罗氏筷子情感的故事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哪一年哪一代,发明者是谁?没有测试。限于知识和证据,作者只能以寓言的方式虚构筷子的历史。尽管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我还是写了几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并发表了几篇。其中,7月1998《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专栏发表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尤为著名。1996 10北大制作的《你好新表现主义演讲》;而2000年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出版、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的头版文章《筷子及其哲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着自我负责的原则,我毅然承担起罗氏筷子理论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把同胞们咀嚼拉伸的筷子作为研究对象和课题。我知道我缺乏任何史料和证据,但我不得不通过想象来断言筷子的神话。即使这一推论极其合理,其学术价值也难免受到质疑。所以,我宁愿希望写反话的人来歧视我或者和我讨论,否则我只好让作者在罗氏的故事里说下去了。什么是「筷子情结」?
更不用说“用筷子想你的亲人”这种历史悠久的说法了。在年夜饭之前,父母总是把筷子放在美味的食物上,并邀请他们的祖父母一起享用。在中秋节,人们常常把筷子放在不在的人的空酒盅旁边,以此来思念他们的亲人。幼儿坐在餐桌上的第一课是握筷子的方法和让筷子夹住附近蔬菜的家庭指导。我还记得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家风,因为菜在前面,父亲打了我的头,我听到两根筷子在我巨大的额头上咔嚓一声。学习汉字和写字时为了节省纸和笔,我模仿父亲用筷子在一块石头上涂抹汉字。小时候的寓言是我妈教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根筷子不能弯”。母亲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擅长编织和玻璃绘画。她用来编织棕色床上藤椅的竹针是用几根竹筷子做的,她儿子的毛衣是用竹筷子剪下来的毛衣织的。后来我把筷子削得又细又短,串了一串木珠,学完之后给孩子做了第一个土算盘。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发明第一个算盘的时候,大概是用筷子把珠子串起来。之后,我用筷子包了一块布,做成小孩子打水仗用的竹筒水枪的活塞杆,在二胡的喇叭上剪成小钢琴曲,或者在小风筝上剪成细龙骨。但是这个举动没有和我妈商量就偷了一根小筷子,切龙骨的时候被菜刀划伤了。母亲拿起筷子打儿子的小手掌,只看到手指上的伤口和血迹,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是的,筷子比儿子重要。她二话没说,买了一根竹子,用她年轻时砍过蜡烛芯的手把竹子劈开,砍了好多竹筷和风筝龙骨。“亲自动手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不够长,说明东西又短又结实……”听了妈妈的训练,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因为我看到了筷子,看到了竹林。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都是数百亩的竹林。用作竹筷的竹子还被制作成竹席、竹帘、竹制器皿等享誉海内外的竹制工艺品。从竹屋、竹墙、竹床,到竹凳、竹笼、竹勺,竹乡人民世代享用。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地政府为了发掘传承了几千年的竹艺工艺,批准竹艺厂招收艺人。我当时14岁以下,因为美术和雕塑方面的基础,被工厂录取为艺术家。听着熟练老师的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的传统,“要知道,这些竹器本来就是我师傅的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谁也说不清谁是大师,但第一个产品就是筷子。据说益阳也是竹筷的发源地!”无意倾听的演讲者是有益的。至少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第一台竹筷机诞生在这里的厂房里,它的质量和效率简直让手工劳作的工匠们大吃一惊。看着雕刻机和烙画机在筷子上完成的生日快乐的大字或龙凤图案,看着一双双密封在精美包装盒里的礼品筷子,越来越感受到劳动者们日以继夜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以及他们赋予竹筷子的是怎样的情怀。直到得知筷子盒上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知道除了周边国家的华侨,还有很多外国人喜欢筷子和中国菜。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筷子随处可见,使用筷子的人在享受中国菜时,总会对对方产生好感。
筷子真的很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坚守着这一国粹。我觉得它的外表没有一个金瓶玉簪银盘瓷碗那么富丽奢华,价值也远没有它配套的礼器、祭祀器皿、摆件、器皿那么稀有昂贵,但是人,不论尊卑贵贱,在筷子面前总是显得平等的。尤其是在实用性方面,是大多数日常用具无法比拟的。但是,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它衍生出如此多的生物,尽管它的功能影响着数百万人的饮食和生存,但它满足于自己的名字和地位,扮演着极其不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也很少有人从它的诞生和发展来阐述它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筷子只是筷子吗?如上所述,是不是一个是字都可以回答。如果作者分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筷子所激发出的实用主义原则和唯心主义思维,无疑会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投射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因为这种代代相传的影响,人们赋予了筷子一定的人文内涵。就像十二生肖,给几十种动物赋予了个性,也给龙凤、朱雀、麒麟等赋予了个性。既然人可以拿自己和很多生肖比较,那当然也可以拿自己和很多自己的生物比较。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都曾经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东西,而且一直用这些自然的东西来打造自己,从而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因为国粹长期被抬高到了一个不合适的高度,一旦面对这些领域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部分人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感,少数人甚至恐惧地看不起自己,一改过去唯我独尊的模样。就在这一刻,筷子笔直挺立,不卑不亢,不仅撑起了中国人的神经,也像阿基米德描述的那样,展现了震撼地球的力量。不是吗?谁能粗略算算,在一个一亿人口的国家,几千年里,鲸鱼吞掉了多少吨食物,因为这个天文数字的重食,还不足以和地球相比。奇迹是这样一个沉重的食物很容易就被放进你的嘴里,只有两个口袋杠杆。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了难以言喻的创新和创造精神。难怪仓颉要拿筷子来作词,也难怪老子要拿筷子来作卦。当代人如果不拿筷子去精心制作,能对得起养活他养他的筷子,对得起中国让他精神焕发的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像筷子语一样,道出了许多真谛。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问自己,把筷子都吃完是什么感觉!只是劝你小心点,不要狼吞虎咽的吃筷子,这两条直线是不会随着胃肠道转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