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史网络课程

最近发现一个很好的节目——艺术讲历史,就是讲意思,艺术讲历史,奇妙的懂国学。通过一些小故事,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享国学知识。说话的人是雅馨,我很喜欢这个温柔,内向,有见识的人。百度专门介绍了一下人物,没发现什么,可见他是个低调的人。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故事虽小,但如果结合中国传统国学,如孔孟、易经,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前的思想也适用于现在。原因是我觉得大家听完之后都会和我一起找到答案。

第一,《易经》中的三个关键词表达了立于天下的哲学。

学者冯友兰认为;易经是万能代数,相当于宇宙的符号,还有公式。所以虽然没有说世间万物,但世间万物都可以带入。《易经》中有三个笔画相近的字,可以描述一个漫长的生命状态。首先是“尚”。易经说: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首先,人要有好的志向。老话说,小人总向往之,君子总向往之。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股强大的能量,不断的拉着我们前进,先实现小目标,再实现大目标。给自己定个目标,培养习惯。其实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好习惯或者一段好习惯组成的。用好的习惯把自己推向更大的平台,你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寻求更多的向上的力量。但是积极并不意味着不能悲观,而是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思考和自我激励。

“上”字加个竖,就成了“停”。《易经》中说:康龙,有悔。人生的状态,一旦达到巅峰,必然会衰退,这是自然规律。月满则失,水满则溢。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先做决定再行动,知止就赢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度的原则,就可以适度进退。易经占卜,时止则止,实行则行,运动不失时,其道光明。就像汉初的三大宗师,只有张亮声称在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后,要跟随赤松子修仙。后来萧何遭到猜忌,韩信也被皇帝杀死,都是不欢而散。所以,我们说太多真的很重要。

在“查”字上面加一条横线,就是“正”字。《易经》丁卦中说“君子以正其命”。一方面,古人在姿势上讲究正确。比如孔子说:肉切得不好就不吃,席也坐得不好。其实就像我们现在讲究的仪式感一样,他培养的是我们的习惯。另一方面,他在心态上也讲究诚信。曾国藩曾在日记中提到自己静坐的习惯:每天每当静坐半个时辰,便会体会到来来往往的亲切,便会处于一种平静的境地,如丁镇。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反思,然后培养自己的正气,这也是培养自己道德的底线,也是人生的底线,让你衡量自己的道德是否合适,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该往前走,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如何正确的站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三个字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二,当你抱怨生活的时候,不妨看看苏轼的一生。

?“明月是什么时候?向天要酒。宫中不知是何年。”一句经典的话,在学校人人背。林语堂先生曾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说到苏东坡,恐怕中国人总是会心一笑。我想这应该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苏轼20岁考中进士,可以说是少年。但是中年以后,生活似乎不是很顺利,因为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最后直接被贬到了海南岛。在苏轼的一生中,有三个他深爱的女人,但这三个女人都是在他之前出现的。所以,这一生真的很坎坷,甚至有一些流浪。但同时,苏轼也是北宋文坛最大的咖啡制造者。他的粉丝,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会受到数万人的追捧,甚至周边国家的同胞也会时不时跳出来赞美苏轼。陈冰中秋,饮酒达旦,醉写此文,为怀。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其实是写给自己的。苏轼充满了崇高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在政治上并不十分骄傲,因为他不同于当政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然而,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千里马多,伯乐不多。现在一些有才华却没有得到重用的年轻人,或者工作生活稍有不如意的人,常常抱怨生不逢时,抱怨社会不公。每当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笑着说诗:君臣有梦,但山长,云乱,山绿。只有胸怀宽广,胸怀坦荡,胸怀大志,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四空”,是指放荡富贵吗?

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或者生活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和尚都是空的。那四个是空的。他们是哪四个?是戒酒戒色吗?还是戒贪戒愚?其实没有什么是关于宇宙万物构成原理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答案可能有很多。在古代,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在现代,据说宇宙是由原子组成的。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风、火、水,构成了世间万物。例如,一朵花需要土地、水、空气、阳光和风。所以四大元素的空,就是这四大元素的空。这四个要素和谐了,一切都发展得好,不和谐了,世界就会在混乱中毁灭。一个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物体只是暂时的,比如它构成了我们,当生命消散后,这些元素会重新组合成另一个物体,依然存在。其实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虚幻的,无常的。我们理解这种无常,但它能让我们忍辱负重,心态平衡。

佛家常说: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所以没有尘埃。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没必要执着。但我觉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应该有这种忍辱负重的态度,淡泊生死,遵从自己的内心,尽力而为。对于一些努力后得不到的东西,要懂得放手,不执着,不贪婪。

?4.佛教中的“死”是什么意思?

对于佛教来说,死亡并不是一件痛苦或恐怖的事情,它似乎只是一种生命形式的消失,就像燃尽灯油一样。但是生命的消失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会在轮回中继续。所以佛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比普通人更从容淡定。下面分享佛教高僧的最后三句话。

首先,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生前留下了一份遗产。他是这样说的:比丘不修,不作恶,沉默无知,无心流浪。也就是说,只有心清净清净,没有目的,没有企图,才能看清一切。同时,他也劝大家要懂得放下。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遵从内心的欲望,不断的追求,索取,拾起,却永远学不会放下。给自己设限,然后给自己设陷阱。

二是近代的虚云大师。临死前只留下一个字:不干了。佛教讲究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荡、不说谎、不饮酒。所以,人在生活中的贪婪和无知,需要能够淡化和控制我们自己的欲望。通过戒掉这些杂七杂八的方面,你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于更有效率的生活。

最后一位是弘毅大师李叔同,李叔同留下了四个字:悲喜交集。有人认为他同情困境中的人民,有人认为他同情自己的生活。悲伤或许还有些遗憾,但快乐是他一生修行成功,即将圆满告别这个世界的苦难。临死前,还有一件事他特意叮嘱服务员:焚烧时注意对蚂蚁生命的伤害,把佛教的慈悲发挥到极致。

其实,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这是一种非常纯洁和正直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考虑别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凡事都有目的。单纯的善良和帮助别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人一等的人,更是分不清别人帮助他是出于善良还是别有用心。古代的皇帝说不可能高层冷,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真诚相待。

分享这么多道理,给你讲个有趣的小故事。西游记里的猪是什么猪?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猪八戒一定是黑猪。虽然猪八戒在电视剧里是又白又肥的家猪,但在现实历史中,白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在此之前所有的家猪应该都是大黑猪。《西游记》中有一句话形容猪八戒的长相:后脑勺有一长排铁箭,皮肤粗糙呈绿色,说明猪八戒的原型应该是一只全身黑色的黑猪。那这头猪的祖籍在哪里?书中有很多记载,猪八戒是从田鹏元帅那里投胎成猪的。猪圈在西牛贺州的乌斯藏。根据佛教传说,西牛河州大概就在我们现在的印度和西藏。唐僧得到真经后,向唐太宗介绍猪八戒:他出生在涪陵詹韵洞。因在乌藏高老村闹事,被菩萨劝服,一路涉水,立下大功。乌兹藏在哪里?清朝以前,Uszang是西藏的名称。因为武成是阿明王朝的人,所以传说猪八戒的老家很可能在中国古代的西藏,那里生活着一种非常古老的藏香猪品种,颜色黝黑,后脑勺有鬃毛、短毛、獠牙,正好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长相相匹配。这说明猪八戒应该是西藏产的藏香猪。

?《艺术叙事史》确实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包括立于世的道理,还有一些民间传说,比如寿比南山指的是哪里,正月叔死这句话的由来,汤圆和元宵的区别等等。与一些外国书籍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我觉得可以更适合我们的环境和遇到的情况。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道教儒教佛教的精神食粮数不胜数。不香吗?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大家更多了解大中华的文化内涵,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