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鼓的历史渊源

石塘箬山居民多由福建惠安、泉州、莆田等地迁入,当地渔区汉族民俗多沿袭闽南习俗。根据福建惠安县的记载和若山陈氏族谱,若山陈姓渔民是16世纪中叶从惠安迁入的,所以估计鼓也是带进来的。大邹鼓的前身是车古弄,流行于闽南沿海。

“车”是转弯的意思。“侬”的意思是唱歌和跳舞。车鼓是翻鼓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

清乾隆年间,部分闽南渔民迁居温岭石塘箬山岛。车鼓巷随后传入温岭。

汽车、鼓和农民在捕鱼丰收和妈祖生日时表演。因动作夸张,又叫跳鼓。因为他们在夜宵游行时也有表演,所以游行时的鼓多是装扮成挂满灯笼的鼓亭。所以也叫车鼓亭。

石塘山原是海上孤岛,1874(清同治十三年)与内陆相连。这里长期以来都是僻静之地,这也是大鼓一直流传下来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在50年代,鼓逐渐被忽视,并在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消失。

1979年发掘整理时称为大曲鼓,进一步凸显了大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