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舍得

舍得是常事,总有人说这句话,“舍得,有舍才有得,别舍不得,大房子大,小房子小。”于是很好奇的去查了一下它的出处,看了文献。都说我愿意从易经来,可是易经怎么说我愿意去,我却一头雾水。

?《易经》又名《八卦》,相传为傅所作,计六十四卦。据说孔子很喜欢读《易经》。《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喜易经晚,序为荀、、项、朔卦、文言。读《易》,魏编三绝。”边巍三绝!甚至我读《易经》的时候,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很多次,可见孔子是多么喜欢《易经》。孔子也高度评价《易经》,他在《易经》中说:“清净精微,易经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易经教会了我安静、冷静和深思熟虑”。《论语》中也有记载:“子曰:‘加我几岁,我五十而学易经,可无多事。可见《易经》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很重,他从中受益匪浅。

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智慧的人。易经可以教他如何度过一生,所以他必须知道如何放弃。虽然“舍得”二字在《易经》中没有一起使用,但它的卦都有“舍得”的意思,也就是说,舍与得在《易经》中从来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愿意合作”这个词真的是用在佛教语言里。据考证,“愿合作”一词源于佛经“四训为凡凡”。《离范四纪》中说:“舍者,无所失也。”也就是说,佛教徒认为万物在“愿”中成就自身。你也可以用中国禅来说这句话:“你送出去的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得到的不是真的。对于能放弃的人来说,摆脱内心的腐败和冗余是一大幸事。能得之者,必是各种善因,深耕福田之天然善果。好果子长时间伪装自己就是烂果子。如果你能及时放弃好果子,你就能有悠闲的生活。”这正如《金刚经》所说:“你应该没有什么可以居住的东西,只有一颗心。”这个“住”和“心”最能揭示佛教的真谛,因为住指的是对世俗和物质的执着程度,而心指的是人对佛教和禅宗的理解。

有很多“失去是福”、“不劳无获”、“失去东隅,收获桑榆”之类的说法,都是在说舍得。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从前,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爬上山去摘灵芝。当他们返回时,在山的雪域突然遇到暴风雪,气温骤降。老父亲冻伤严重,无法行走,就对两个儿子说:“我做不到。你要把我的衣服脱了,赶紧穿上,赶紧下山。”两个儿子都拒绝了,大儿子给父亲穿上外套,背着父亲下山。途中,父亲失去了呼吸,大儿子被冻伤。然后,哥哥对弟弟说:“把我的衣服脱下来穿上,试着往山下走。家里还有我妈和外婆等着我们呢。”弟弟执意不肯,还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弟弟身上,想救他。暴风雪过后,村民们发现三对父子躺在一起:父亲披着大儿子的外套,大儿子披着小儿子的外套,小儿子只穿着一件薄薄的棉衣。一年后,他们的家人也悲痛欲绝。

舍得是一个人思想的智慧,也是做事的艺术。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把握舍得的尺度,选择得当。人总是希望“该放弃的时候就愿意放弃,能得到的地方就去得到”,虽然每一个愿意放弃的人都会有一个标准或者价值观的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