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始于哪里?它起源于多少年的历史?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当元宵节或* * *庆典时,人们总要来舞狮助兴。

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锣鼓声下,表演者装扮成狮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动作。

中国民间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

因此,每逢喜庆节日,如新张庆典和春节运动会,人们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舞狮也随着华人移民海外而闻名于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颇为流行。

生活在欧美的华侨也组建了许多舞狮俱乐部。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的历史

相传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也传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一起带回来的贡品。

但舞狮的技艺,却是源于西凉的“假面戏”。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五世纪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

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在今天很难判断其对错。

然而,在唐代,舞狮已经成为宫廷、军队和民间的流行活动。

唐端安节《乐府杂搜》曰:“戏中五狮,高十余尺,各着五色。每狮十二人,身披红条,披衣画衣,手持红笔,称之为狮郎,舞太平乐。”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西凉歌妓》一诗中如此形象地描述:“西凉歌妓,西凉歌妓,蒙面胡人,假狮子。

头尾木雕,镀金眼银牙。

带着耳朵的芬逊毛衣,如从流沙中走来的万里。“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历史悠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早在1900年前,波斯就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了商业贸易,这也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也把狮子和其他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区并不产狮子,但随着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但中国一般不会受到狮子的伤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怀有友好的感情,并将其视为勇敢和吉祥的象征,希望用狮子的强大形象来驱邪,导致狮子的形状来压制或使用* * *力量。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业为主,随着节气和农业生活的变化,各种迎接神灵的节日或仪式应运而生。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用神灵或祥瑞之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逐渐具有了娱人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已经不满足于门口、屋檐、石栅栏、印章、年画上狮子这种静态的艺术形象。他们想让狮子活起来,所以创造了模仿狮子行为的舞蹈,然后加以改进,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

虽然民间舞狮历史悠久,但对这项艺术的起源却众说纷纭。

专家们翻遍了一批书,也只能从各种记载,包括各种传说中得到一些线索。

其中包括:

舞狮的起源

汉代的起源理论;

相传汉高祖张年间,西域越国向汉朝献上一只金狮,使臣扬言若有人能驯服狮子,就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交。

月亮的使者离开后,张寒皇帝选择了三个人来训练狮子,但没有一个人成功。

后来金狮猛烈攻击,被宫人乱棍打死。宫人为了躲避张帝的惩罚,扯下狮子皮,宫人的两个兄弟扮成金狮,一人逗他引发一场舞蹈。这不仅骗过了月氏大使,就连张帝也信了。这件事之后,传到了汉宫,百姓认为舞狮是国家荣耀和吉祥的象征。

于是他模仿狮子,表演了舞狮。

从那以后,舞狮一直很受欢迎。

北魏的起源理论:

舞狮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据信形成于1500年前的北魏,当时北方的匈奴入侵叛乱。

他们专门刻了许多木石,用金丝麻缝成狮身,并派善舞者向魏进贡,意图在舞狮时刺死魏帝。幸好忠臣识破,令其知难而退。

后来因为魏帝爱舞狮,下令模仿,实用主义流传到后世。

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长丘寺佛像出行时,有“狮子当辟邪引路”之说。

唐代起源说;

碑中有唐·游月亮寺的故事,舞狮使他醒悟,有了舞狮。这个故事说的是唐游览月亮寺的时候,台阶前出现了一只彩色的独角兽,嘴巴很宽,鼻子很大,对唐无害,在台阶前滚着球,姿态威武。

唐明帝一觉醒来,想再看看这种现象。他想让大臣们模仿他梦中的祥瑞兽,同时让乐部配以华丽的锣鼓招待客人。

从此,舞狮流入民间。

唐代《礼部记》中的太平乐也叫五方舞狮。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说:“蒙面胡人是假狮,木雕是始,木雕是终。

鎏金眼银膏牙,毛衣满耳”(《西凉艺妓》)。

可见唐代就有舞狮了。

国际通行的佛山起源说:在古代,广东南海县佛山镇钟毅乡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野兽。它有八英尺长,头很大,身体很小,眼睛像铜铃,绿色的脸和尖牙,还有它的第一只角。

这种奇怪的野兽在除夕夜出现,来去如风,破坏了包括水稻、蔬菜等在内的民间农作物。

村民和村民都很恼火,因为他每年过年都会出现,所以人们都叫他“年兽”。村民们讨论如何消灭“年兽”,一些智者献计献策,用竹签和纸把它扎成一个奇怪的野兽的形状,并给它上色。

用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布编织动物尸体,然后集合十几个武士,手持锅等响器,一人持双菜刀,站在圆形铁砧旁准备殴打。

它们埋伏在一座桥下,这是幼小动物必经之地。

当年的猛兽一出现,所有的武士都冲了出来,敲击乐器发出“铿锵”“咚咚”的声音,如雷。

年兽见之,惊骇而逃。他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为了庆祝赶走奇怪动物的成功,纪念用纸扎动物头的贡献,村民们方便在春节时拿出来跳舞。

甚至有人建议将其命名为舞狮: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勇敢的代表,是好运的象征。

有些也被称为舞头。

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村民们还会在神的生日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舞狮时,乐器改为锣鼓,通常用于各地参加迎神游戏,有一定节奏,寓意能使宅兴旺,鬼神超群,环境太平,丰收。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

起初,北狮流行于长江以北。南狮在华南、东南亚和海外都很受欢迎。

近年来也有将两者结合的舞蹈,主要采用南狮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市

北狮看起来像真的狮子,头很简单,全身都是金色的毛。

舞狮者(通常是两个人同时跳舞)会在裤子和鞋子上涂上毛皮,他们在跳舞前会看起来像肖伟苗伟狮子。

头上有红结的狮子是公的,绿结的是母的。

北狮表现出灵活的动作,与南狮不同。

舞蹈以跳、落、转、滚、跳、挠为主。

北方的狮子通常是成对出现的;由一个扮成武士的主人带领。

有时候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子逗弄大狮子,大狮子取笑,显示他的家庭。

北狮的表演更接近杂耍。

音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石楠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更为雄浑,跳舞时讲究“马步”。

南狮主要是通过舞者的动作表现出一种雄浑的狮子风格,一般只在一端两个人跳舞。

狮头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面谱,色彩斑斓,制作精美;眼睛和嘴巴可以动。

严格来说,石楠的狮头不像狮子的头,甚至有人认为石楠更接近“年”兽。

石楠的狮头也有一只角,据传过去是用铁做的,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发生的打斗。

传统上,南狮的狮头分为刘备、关羽和张飞。

三种狮头不仅颜色和装饰不同,而且根据三位古人的性格,舞法也不同。

石楠的舞蹈风格有很多种,包括:上升、正常、上升、质疑、抓挠、欢迎、敬礼、跳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爬山、上楼等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和狮头动作,抽象地表现出各种形态。

所以南狮讲神似。

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迎狮、采青、入洞等表演。

其中,“摘青”最为常见

相传“采青”原指“反清复明”,现在一般取其意,是“蓬勃”和生意兴隆的象征。

“绿色”用的是生菜。

挂生菜和菜场(红包),狮子在“绿”面前跳了几下,以示犹豫,然后跳起来,“吃”了菜,然后“嚼碎了生菜”,和大家打招呼。

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会使用身怀绝技,比如肩背(狮头舞者站在狮尾舞者的肩膀上)、叠罗汉、爬杆(爬竹竿)、或者过梅花树桩(过不同高度的长树桩)等等。

舞南狮时,会有锣、鼓、钹。

舞狮要配合音乐的节奏。

跳南狮时,有时会有一个人扮成“大头佛”,由一把葵花扇牵着。

舞狮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收尾”仪式。

仪式由主礼嘉宾主持,在狮子的眼睛上涂上朱砂象征生命。

舞狮:白居易《西凉传奇》:蒙面胡人与假狮,雕木为头尾。

镀金眼镜镶银牙,分勋毛衣带耳朵。

如果你从流沙来到万里,你会看到紫胡子深邃的眼睛。

舞梁去演讲,应该是喜欢凉州不困孙。

当安西度进来的时候。

舞狮起源于南北朝,也就是佛教兴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