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铁观音产业概况
上世纪80年代,低产茶园实施了以剪代采和“三改一补”技术,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并传遍全县。1983年,全县茶叶面积1420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主要品种是梅展,其次是铁观音和黄丹。1988期间,茶叶产量大增,总产量达到277吨。
1998是华安茶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王赛茶话会。当华安仙都铁观音“茶王”以50克1.8万元的天价被拍卖后,全县茶农抑制不住种茶创业的热情,开垦荒山,扩建茶园。迅速调整以铁观音为主要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快低产劣质茶园改造,推广大棚覆盖、矮化密植新模式,采用茶树多次修剪疏干、节水灌溉、茶园水旱轮作等技术,实现当年投资成本回收。
2003年至200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相关措施,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的整顿,以保护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2006-2007年,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了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激励措施,加快了我县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镇茶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西部高车、高安、马坑三镇有茶叶1.5万亩,其中去年冬天以来新植茶叶5000多亩。我县也制定了2008-2010的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6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叶,产量2万吨,产值15亿元的总体发展目标。“烘茶”是传统乌龙茶制作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65,438+0,000多年前,张瑞轩,宋庆华安县(今送坑),在朝鲜参加茶道。张瑞轩的族谱《张瑞轩作茶歌》说:“茶适伍兹山,宋卡化石,日头有雾,二叶在阳光下收割,阳光柔和,阳光灿烂。竹撬轻觉辛苦半香,停了一会儿。”《制茶歌》云:“欲知茶中极品,难寻醇香。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只有皇帝的味道才是留下来的。“自然掌握皇帝对茶的品味,只有‘醇、雅、香’才算‘茶中极品’,表达了当时华安人精湛的制茶技艺。
自明代以来,陇西县志中就有贡茶的记载。那时候茶还挺出名的。“涩、苦、甜、醇、柔、变”的制茶技术留下了真实的故事,描述了华安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以来,华安茶业发展迅速。据县志记载,茶客(华丰)经营的茶铺产品销往江苏、杭州、广州、榕、厦门、台湾、南洋等地,制茶人赴台湾省传授制茶技术是历史事实。
从65438到0972,华安的制茶技艺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当时,仙都的茶农首先使用了半机械化的制茶工具,使华安的茶叶生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有12家毛茶企业,同年在仙都乡新建精炼厂,致力于铁观音半发酵制茶技术研究,取得巨大成功。制成的观音茶品卷曲、紧实、厚重,色泽鲜润,富有光泽,清香幽静,清香甘甜,深受消费者喜爱。1996以来,华安铁观音茶叶生产技术取得历史性进步,优先引进空调制茶技术。生产出来的茶叶清香扑鼻,汤色黄绿,观音明亮,清甜爽口,茶叶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产品价格翻了一番,华安铁观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华安县茶产业处于恢复阶段,那么从2000年开始,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华安县创新制茶工艺,不断改进加工技术,生产出了香、味、形俱佳的优质茶叶,茶叶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是以“芽中2-3片叶”为采摘标准,坚持适时、分批采摘“武青”;其次,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空调除湿制茶技术,通过空调有效调节茶叶“制绿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生产轻发酵茶。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茶叶的品质大大提高;三是在普及空调制茶技术和改进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初级产品的形状进行改良,达到珠状或半珠状,色、香、味、形高档茶的比例大大提高;第四,很多茶商在精细包装等技术上做了积极的改进,从传统的陶罐、纸包装到密封的锡铂包装、纸罐、铁罐、锡罐,再到现在的7克真空塑料包装、精装、礼盒等。探索了-6℃以下冷藏保鲜技术;外观设计注重色彩装饰、品牌logo等。,创造广告效果,满足市场销售和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华安茶文化的内涵。四。华安茶叶贸易史据《北溪纪声》记载,“烘茶”(华丰)四面环山,一水而流,水路交通极为便利。这里的泡茶技术不错。每到制茶季节,烘焙时香气四溢。因为闽南乌龙茶是半发酵的,容易吸水。每次茶客和茶商来中国,都要重新烘焙一遍,以保证茶叶的质量。茶烤得恰到好处,香气四溢。现在这个镇上还有20多处茶馆和店铺的遗迹,可见当时这个镇上茶叶市场的繁荣。
据的《张氏族谱》记载,到了宋代,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宫中茶道的官员,并被授予茶事大臣的头衔。几经波折,张家后人相继开茶园,沿袭祖业,在台北府、安溪等地做起了茶产业。《制茶歌》说“一斤茶叶可换一斤黄金,劣质品堆起来化为泥土。”可见华安早在北宋时期就有繁荣的茶产业。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特力社被命名为宋庆社,也就是现在的松坑村。
清代,据华安文史记载,镇山(今虎林)乌龙茶在闽南非常有名,多由广东潮州茶业公司购销。国外只要看到真山乌龙茶的logo,不用查,立马放行。当时,镇山乌龙茶和仙都茶在陇西地区很有名,大量茶叶通过茶叶烘焙和新圩古戎轮渡的方式运往海城粤港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到东南亚(今东南亚),茶叶生意一度兴盛。
清代中后期,根据仙都村蒋氏族谱,二义楼创始人蒋世雄的后人创制了“泽春名茶”,将北溪出产的茶叶运到龙海的越杭、厦门等地销售,受到外地爱好者的欢迎。后来又将茶叶销售推向国外,运往西欧,创造了二义楼著名的茶叶品牌“泽春”,获得了巨额利润,为二义楼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成为被誉为“中华第一楼”的二义楼建馆史上的一段佳话。
建国后,据华安文史记载,1957年,华安县开始多种茶叶作为税源。到1985,全县茶叶年产量4365吨,按现行市场价达到1.6万元。
自2000年以来,华安茶因其香味和醇厚的口感一直在市场上畅销。国内市场由南向北逐步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有数百家茶楼、茶店、茶铺、茶馆,初步形成了市场销售网络。
现在,华安县着力打造茶叶市场,全县统一打着“华安铁观音”的牌子。投资8000多万元的“华县茶都”茶叶批发市场是农业部12批定点市场,茶叶巨头天府集团也投资3000多万元在华安成立了“天府集团华安分公司”。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华安茶农大胆创新:生产上采取矮化密植,采取复种、修剪、喷灌、大棚覆盖等措施,促进早产早收。在轻绿化的基础上,利用空调和低温绿化处理形成一整套技术,对鲜叶要求严格。要求鲜叶为铁观音纯品种,肥美、鲜嫩、完整。在整青过程中,采用轻青、低温、轻“发酵”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华安铁观音的品质。
华安县茶既有“明前茶”,又有“冬茶”,形成了“香五季茶”的特色。华安的铁观音风味独特,浓郁芳香,口感清高、醇厚爽滑,水香、汤色金黄清澈,叶底绿亮、柔软均匀。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创新,华安铁观音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外观肥美浑圆,翠绿润泽,内部高香持久,清新醇厚,韵致明显。华安铁观音茶色、香、形俱佳,品质上乘,多次获得国内外茶叶质量鉴定奖项,畅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