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朱良故乡的历史

有很多权威的专家学者考证过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很多史料和文物为证。如清代乾隆、嘉靖年间著名儒生焦循在《戏曲二卷》中引用宋元刘一标《钱塘遗事》说,中国至少有四座朱良墓。当代民俗学家吴冰安先生在《论中国的传说圈》一文中指出:在传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历史名人的传说与各民族的传说混杂在一起,人、神、仙、佛、儒、道的传说交织在一起。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传说中心,从这个中心向传说圈的边缘扩展,形成一个独特的传说走向。笔者查阅了的《桃溪客家话》、清代的《杂记》、民国冯的《祝英台之歌》,了解到全国共有墓、庙、阅览室9处。1.河南汝南(梁祝墓、故里、阅览室、十八大旧址、梁山伯故里、祝英台故里、马文才故里),2。浙江宁波(梁山伯墓),3。甘肃清水(祝英台墓),4。安徽舒城(祝英台墓),5。江苏宜兴(阅览室,墓)显然,梁朱风圈子形成的基本走向是:东南走向:豫、皖、苏、浙;东北走向:河南、河北、山东嘉祥、山东曲阜;西北走向: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民俗学家钱南洋说:也有朱良经过山西、陕西的痕迹)。显然,围绕梁祝传说应该有一个“中心”,那么这个中心在哪里呢?

1.据魏晋史家考证,“良渚”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巷镇。现存良渚墓、良庄、朱庄、马庄、红螺山书院、鸳鸯池、十里香坊古道、草桥(草桥)和邹通墓,葬有良渚大师。

首先,良渚故事“河南说”早在1932年就由著名学者冯提出并论证,并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洋、荣昭祖、顾颉刚等人的认可。冯提出:“《朱良传奇》以河南为中心,无耻地向山水圈周围扩张。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久,是因为人们钦佩祝英台的贞洁。”。钱南洋先生说:“三年前,程女士在河南发了一个关于的传说。因为混乱,我在中间失去了它。现将冯女士在《国学周刊》第三期上发表的《祝英台歌集》输入(1932,民俗93号,上海书店)冯收藏的歌:日出时一对蝴蝶从山上下来,跟着走在前面的,走在一座山后面的,砍断另一座山的竹竿做椽,砍断鱼竿,走了一个又一个洼地,洼地里有好庄稼。是糯米,低棉,芝麻不高不低。拿芝麻地里的瓜试试。怕碰怕连根拔起。走一条河,另一条河。河里有一只很好的白鹅。公鹅在前面咯咯叫,母鹅跟在后面。走了一个又一个村,村里黄狗叫。你不咬前面的男人,而是咬娥皇后面的女人。取一口井,另一口井,木钩担柏桶。一千次,我都无法醒来

据《中国民歌集成·河南卷》记载,这首民歌广泛流传于河南省的汝南、淮滨、罗山、信阳、南阳一带(金代属汝南县管辖)。这首民歌中的植物和器物具有明显的河南地域特色。笔者走访了汝南县马巷镇1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唱一整段的民谣,都说是上几代老人传下来的(有录音)。从朱良故事的走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良故事的走向应该是:从豫到陕、陕、甘;从河南到河北、山东;从河南到安徽,江苏,浙江。毫无疑问,汝南县应该是朱良故事的中心,也就是故事的源头。

其次,查查钱南洋先生在《上海书店民俗》1932中的话: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有着自己特殊的力量,一定会引起读书人的同情。故事不是发生在动人的情节中,而是发生在祝英台的贞洁之死中。宋元明清,朱被称为“义女”。甘肃清水县志《贞节》中也收录了朱家的传说。如果说是祝英台的《贞操》让朱良的故事得以发展和流传,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越是靠近山水圈的中心,越是有人推崇祝英台。如果用这个观点来分析朱良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景观圈的中心附近有很多祝英台的陵墓,而在远离景观圈中心的地方,则存在着与贞节相疏离的遗址,比如梁忠义国王的陵墓或者朱良的学习地。因此,河南汝南县马巷镇不仅有祝英台墓,还有为祝英台建的“白亭”,称祝英台为“白菩萨”,成为贞节之神的化身。在周边的陕西、河北、安徽、江苏和浙江,都有祝英台的墓或祝英台的阅览室。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汝南县应该是朱良故事发展的中心。

第三,中国的四大传说,孟姜女,朱良,白蛇传和蓝桥社,都发生在河南。从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关联来看,朱良的故事发生在汝南县是必然的。查中国戏曲曲艺大辞典,有《五代姻缘》这出戏,是河南豫剧的传统剧目。该剧未能写出孟姜女与范启良的爱情悲剧,转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朱良的爱情以悲剧告终后,她转世为白蛇和徐贤。白娘子和的爱情失败,投胎为魏和蓝瑞莲,蓝桥社仍以悲剧收场。魏和蓝瑞莲转世为上林和,也没有结果。由此可见,中原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们把《朱良》视为中原文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中原文化艺术中极其重要的艺术作品..著名学者黄普生的《祝英台与秦雪梅》(1932《北大汉学周刊》,10)指出:除了祝英台的故事,还有所谓的秦雪梅故事,第二期的朱良故事也是。人们同情梁的妄想,希望他痛苦,于是的故事就诞生了。一旦梁山伯成了尚红,祝英台成了阿沁·薛梅,故事就和以前差不多了。人们希望朱良重新统一,于是就有了秦雪梅的故事,结果和朱良一样。钱南洋:据我个人推测,祝英台的故事吸收了秦雪梅的故事情节,从祝英台的故事演变成了秦雪梅的故事。两个故事并行(民俗93号,上海书店,1932)。

文学创作中借鉴、吸收、继承的艺术特点,决定了朱良故事和孟姜女、白蛇传、蓝桥社、秦雪梅故事群集中在中原地区。同时也决定了梁祝的故事无疑应该发生在地处中原的汝南县。干宝的《寻神》是朱良化蝶故事形成的重要艺术参考。

1932著名学者钱南阳先生写道:相传,化蝶有两种说法:——一是裙子化蝶;第二是灵魂变成蝴蝶。花王变蝴蝶的故事很早就发生了,在金干宝的《搜神记》里说宋汉平大夫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王伉抢走后自杀了。妻子烂了衣服,跟着国王上台,扑到台下,从左到右拿着,着手把它变成一只蝴蝶。后人以梁祝成蝶,当由此演变而来。至于化蝶之魂,甘宝《搜神记》里也有一段故事:万惠福艺兮在吴金受伤,半夜两个人在台阶前放火,怀疑是凶手,打了他。如果你想打架,你就会变成蝴蝶飞走。就是灵魂变成蝴蝶的传说,也来源于韩平的妻子裙子变成蝴蝶。鹏鸣大义山唐斯考语集卷三十四云:据说大蝴蝶一定是成双成对的,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死魂灵。也有人说韩平和他的妻子死了。李义山诗:“青菱台畔斜阳,千古贞节魂倚晚霞。莫韩旭是一只蝴蝶,所以他可以从容地飞到别的花上。”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苏姬神只说韩愈妻子衣装成蝶,但这个地方不仅从“衣”变“魂”,而且看李义山诗中“不要使韩愈成蝶”这句话,有韩平妻子的牵连。由此可见,汉萍夫妇化蝶的传说,在唐代就有了,但到了宋代就变成了朱良的魂蝉。第二,的说法是基于的魂魄化为蝉,而李说的是韩愈而不是,说明唐代的化蝶传说仍为韩平所占有。彭以为主体,说明在明朝很强大,已经取而代之。钱南岔先生明确地断定,《朱良》和《变成蝴蝶》都是由韩平之妻的《蝴蝶》派生出来的。

笔者查阅了嘉庆元年(1796)的《汝南志》:汝南郡秦属颍川郡,汉置汝南郡,隶禹州,领郡三十七。查《晋书》、《中国小说史略》知道,中国第一部小说《搜神记》的作者甘宝是汝南县新蔡人。干宝为什么要写《寻神》?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卷二十九,刊:甘保,新蔡人。父亲有一个最喜欢的女仆。当父亲去世时,母亲被推入坟墓。包兄弟年纪小,没评上。过了十几年,母亲失了坟,丫环伏在棺材上。背着它回去,那天是苏联。据说他爸爸经常陪他喝鸟,恩情如命。当我是个宝,当我是个作家,我感觉我的父亲和妾都重生了。正因为如此,我写了20卷《苏·姬神》。显然,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生活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汝宁府志》有四云:汝宁患山面,控蔡颖,名列天下前茅。自古以来“汝南圣贤名流接中州”。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蔡颖弟子多”,秦国宰相李斯协助秦王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所以是上蔡人。此外,据《汝南县志》记载,还出现过山神、河怪、鬼狐、龙的故事,老子骑鹤登仙之地、小和尚醉酒登仙之地、董永遇仙之地等传说。这些都构成了朱良传说丰富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朱良的故事在汝南流传是必然的。

可以说,化干戈为玉帛,韩平之妻,甘宝之父与虞姬死而复生,童话、童话等诸多民间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诞生的丰厚沃土。朱良故事的原情节是钱南洋先生推断的:“一个女扮男装去学校读书,后来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却不肯说自己是女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办,就答应了她另一个人。等男人知道她是女人的时候,再订婚就晚了。结果有两个人死于抑郁症。”但这样简单的情节太普通了,满足不了听者的好奇心,于是有了类似“干宝父妾入墓”“韩平妻裙化蝶”的补充说明,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地方,很容易联系起来。于是朱良的故事被加上了盗墓的情节,变成了蝴蝶。

2.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良渚研究会会长、著名良渚文化专家范先生考证,梁祝包括在内,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他们的出生地在孔孟之乡。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巍山县)马坡有一座朱良合葬墓,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石碑。元代在集宁城的书房,有邹县峄山石像,陈题写“万寿宫像”。人心酸酸的,小到一对长生殿。“马坡是朱和马的故乡。它位于马坡村,毗邻古代邹毅西部的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集宁市邹县(今巍山县)马坡葬有一座朱良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墓”石碑。明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是京师。墓碑淤塞后被深埋了很久。2003年6月27日,济宁市良渚文化研究会和巍山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纪念碑”仪式。这是中国现存九座良渚墓中唯一的墓碑。崔是明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原督察院右侍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何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先生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发掘仪式。这座纪念碑的发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国内新闻媒体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外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短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这是中国现存九座朱良墓中唯一的墓碑,全文843字,与神话传说完全不同。既标明了合葬的地点,也指出了当地官员下令合葬的原因。碑文称,祝英台是独生女,女扮男装,到邹城峄山求学。她在吴桥东从九曲村认识了梁山伯,两人在一起,在宜山教书。她白天是同学,晚上睡在一起,三年来对衣服不解。她可谓是好学之人的信奉者。有一天英台回家想家,山伯得知真相,上门拜访。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生病了,葬在吴桥东(据邹县的记录,这座桥在明朝隆庆年间被洪水淹没)。瀛台见马家人来了,深为山伯牵挂,便舍生取义,悲痛而死。乡绅称之为节日,并埋葬了山伯的坟墓。

根据碑刻和实地考察,朱良的传奇故事原在宜兴市。原因是马坡石碑是最早记录朱良故事的时间。不要说碑是按外纪记载的,就算在郑德立碑十一年,也比清末的《宁波府志》、《宜兴志》早得多;从地理上看,符合实际。朱良墓位于马坡村西南,北距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东南距梁山伯所在的梁博村约十公里。如果说祝英台去宜山吴桥读书遇到了山伯,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故事的年代问题,范认为,根据墓碑文的记载,这个故事最早应起源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这类故事没有社会背景。选官制度无法使朱良走上求学为官之路。只有在社会稳定、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汉代,朱良故事才得以产生。济宁是全国出土汉代碑刻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汉碑绝大部分来自孔孟之乡济宁。济宁汉墓多,大型随葬品多,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吴家墓、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讲究重葬的社会习俗的反映。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考古专家正在对朱良墓周围的墓地进行研究。据此,可进一步推断该墓为朱良汉代墓葬。以上都是电视台《寻访朱良》节目组采访麻婆朱良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在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石碑。巍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朱良文化研究的热心人。65,438+00多年来,他一直走访当地民众,收集有关朱良的资料。就在“祝英台梁山伯墓”碑出土后,吴起发现了一条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一小块汉代的破石碑,上面刻着几个朱姓的字。这个小碑让他很兴奋,说明汉代九曲村确实有朱的生活。这是朱良是汉代济宁人的有力证明。

3.江苏宜兴朱良文化研究者陆晓农认为,从历史记载来看,朱良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宪春的打桩记录到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有大量文字等证据证明梁山伯、祝英台属于宜兴人。

4.研究文化的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马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考证,应为鄞州人,应为上虞人。

朱良的传说起源于晋代。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在彦的《十道四番志》。晚唐《宣石志》作文学渲染,示其大概轮廓:“瀛台,上虞朱家之女,伪男游,与在会稽求学。山伯,字仁者。祝你先回来。两年后,单波去朋友家做客,认识了他的女人,他觉得很失落。告诉他的父母申请工作,我希望我有马这个词。山伯后,尹陵病死,葬于城西。我希望马史的家人已经越过了坟墓,但风浪无法进入。我问山伯墓,我愿登墓。突然,地面裂开了,倒下了,我希望被埋在一起。晋代宰相谢安,为其墓奏折,上书“傅毅墓”

6.一部更早更完整的书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所作的《钟艺记》。上面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卒于公元373年八月十六日,享年21,终身未娶。祝英台于374年春末结婚;梁山伯庙(又称“义中王庙”)建于397年。如果记载可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产生于374年至397年的20余年间,完全成型于宋代至清末。此后更有重要的文献记载,包括明代冯梦龙的《李女》和清代邵金标的《祝英台传》,均以《化蝶》告终。

7.1997年7月,宁波梁山伯寺出土阿津王朝墓葬。该墓的位置、规格、随葬品与志书中记载的梁山尹波县县令的身份和埋葬地点一致,被认为是可信的材料。

8.其他历史记录:

1.初唐(公元705-732年)梁在彦《十道四范录》记载:“义女祝瀛台与同葬之地,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年间(公元552-554年)的《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庶丕在《知行录》中写道:“出版社,朱良不同!”《金楼子》和《会稽文艺》中都有。(两本书已经丢失)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志》记载:“上虞朱氏之女瀛台,假扮男游秀才,在会稽师从,山人一字仁。.....问山伯墓,愿登墓,忍自裂,愿葬。晋代宰相谢安将自己的陵墓标明为“义女墓”。

4.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65438),明州(今宁波)知府李写道:“神叹曰:‘生而封之。简文帝聚贤后,郡主以神为君,诏为圣旨。"

5.南宋五年(公元1169),张晋《大道四明经》中说:“傅毅墓也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合葬之地。县城西边的接待中心后,有一座寺庙。.....据《十方四番志》云:‘义女祝英台与梁山伯同葬’,即是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拜》书:“齐武帝赎瀛台旧产建庙”

7.初唐(公元705-732年)梁载彦《十道志》记载:“山泉山南有碑刻曰‘祝英台阅览室’。”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打桩记》记载:“祝英台阅办,号‘碧仙寺’。每个人都有一句诗:‘蝴蝶满园飞,但园中有读书处。’民间传说从英国传到台湾,她年轻时跟随梁山伯学习,后来变成了一只蝴蝶。但考《后宫录》的意思是齐武帝赎回瀛台旧产,意思是一定有人,而且不是女耳。"

9.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在《古今小说》中记载,祝英台是宜兴人,梁山伯是苏州人。他还说是被他哥嫂许配给马家的。也有地裂、葬于坟中而成蝶的说法。

10.流传海外的中国朱良的故事,最早是在邻国朝鲜和韩国发现的。最近的研究发现,从五代十国到宋代(918-1200),浙江余杭著名诗人叶洛的七律诗《蝴蝶》,被韩国时代的人们编成了《抄诗十首》,其中有一首“说妻如衣装”的诗,指的就是朱良的故事。到中国宋代,朝鲜人编辑的《十抄名人诗注》不仅收录了叶洛的《蝴蝶》,还在注释中增加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生平。这是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朱良故事,从“女扮男装”到“衣变蝴蝶”,全面完整地描述了朱良的传奇故事。可见良渚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悠久。后来几乎遍布朝鲜半岛。

9.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闻还有其他版本:梁是明朝人,朱是南北朝人,相隔几千年。朱本本是个劫富济贫的侠女。她有一次去马太守家偷银子。最后,马忠的儿子马文才遭到伏击,死于刀下。人们埋葬了它,并在坟墓前立了一座纪念碑。经年累月,纪念碑沉入地下。浙江宁波鄞县县官梁,清正廉明,中年丧妻,无儿无女。他死后下葬的时候,把朱的墓碑挖了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惋惜,但又觉得给梁埋了好像不合适,就一起埋了,立了个碑,黑的是梁,红的是朱...从此,他敷衍地派遣人民传说。据考证,这一记载的原始版本是82年《山海经》所收的浙东民间。1986年,作者从慈溪写信给编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女人,祝英台是女人,梁山伯是清官,他们的坟墓恰好在一起。”这个故事是同村的一个民间医生告诉他的,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小贩,乡村医生是从宁波中山公园的一个老人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当时,公园里有几个人正在讲述朱良的爱情故事。阴线老人摇摇头说:‘都是胡说八道!村医上前问道:‘老头,他们说的都是废话。真相是什么?鄞县老人讲过这个故事。于是,作者在报纸《山海经》上发表了宁波公园老人讲的故事。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对有感情并上报朝廷的史实,祝英台墓被命名为“义女墓”,而且早在唐、宋、元时期就有不少权威史书和文学名著明确记载了其姓名和生平事迹,唐宋时期的传说就已经传入朝鲜。根据《朝鲜宋史》中对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的明确记载,这种“朱良分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