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历史
在数学方面,有人称十七世纪为天才时期,十八世纪为发明时期。为什么数学在这两个世纪有很大的进步和成就?究其原因,可能与大量数学符号的创造密切相关。
甚至有专家指出,中国古代数学领先,现代数学落后。原因之一是中国没有使用先进的数学符号,阻碍了数学的发展。
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确实说明了数学符号在数学发展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
幼儿园阿姨1,2,3,4,…,9,0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常用的符号。
数学的学习也是用符号来进行的。
有时候,人们不得不创造新的符号来表达新的法则。
在历史上,从0到9这十个* * *数学符号被引入数学后,引起了数学的一场革命。
法国数学家吠陀是第一个将符号引入数学的人。他用未知量和辅音来表示已知量(方程的正系数)。
在此之前,已知数字都是用数字书写的,这就大大限制了数学的应用范围。
大卫的代数著作《分析新论》是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
但现行的数学符号体系主要采用笛卡尔使用的符号。
他提出用26个英文字母的最后几个字母x、Y、Z、Y、Z代表未知数,用第一个字母A、B、C代表已知数等。
中国古代数学也有自己的一套符号,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和西方相比,申请起来比较复杂,不方便。
比如《普通新代数》教材中,未知数x、Y、Z、Y、Z仍写成天、地、人,已知数A、B、C写成A、B、C,数1、2、3写成一、二、三。
在这样的符号系统下,普通的代数表达式被写成非常复杂和粗糙的形式。
这样的符号当然属于淘汰名单。
辛亥革命后,中国系统地采用了现代数学符号。
1919五四以后才全面普及。
借助符号,数学变得简洁易用,数学本身的发展也加快了。
比如“5+3=8”如果用文字描述就是“五加三等于八”。
如果所有数学书都这么做,会很繁琐,很难记。
使用符号不仅是为了省事、简化叙述,更重要的是,符号是正确表达概念、解释方法、建立定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只有建立好的符号系统,才能总结出便于操作、揭示量与量之间关系、便于推理的各种算法。
如果数学是一幅画,符号就是画上的线,构图离不开线,数学也离不开符号。
数学符号一般有以下几种:
(1)数量的符号:如5,3+2i,е,π,∞等。
(2)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比(:)等。
(3)关系符号:如“=”表示相等,“≈”表示近似相等,“≦”表示不相等,还有“”(小于号)“⊥”(竖号)等。
(4)组合符号:如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等。
(5)自然符号:符号(+/-)、绝对值符号(| |)等。
(6)缩写符号:比如△表示三角形,因为(∵),所以(∴),阶乘(!)、sum(∈)等。
所有这些符号都是长期演变发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