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濠涌的现代环境变迁

2010年6月,完成东壕涌1.89 km明涌段综合整治。工程包干费用为1038万元,拆迁费用占大部分。9月2011至9月2012、12,再次实施雨污分流一期工程,包括东壕涌主涌流域、米峪岗涌环市路以南区域;2011下半年至2012春节,进行东壕涌中北部段征地拆迁工作;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对中北部两侧进行截污、掀盖、引水补水、景观绿化、道路交通改造;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实施二期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后,东濠涌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岸边建起了东濠涌博物馆,由洪水边缘的两栋民国建筑改建而成,以展示政府治水的成果。河道改造拆迁没有钉子户。东濠涌北起路虎湖,南至珠江。是广州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流,全长4.51公里。它曾被称为广州古城的“护城河”。在明代,东濠涌曾是广州东部的交通要道。东濠涌因为水质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道之一。

到了近代,由于白云山森林的破坏,甘溪、闻喜的水源逐渐枯竭。特别是随着东濠涌流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广州人口迅速膨胀,东濠涌环境日益恶化。一度陷入“厄运”——河道淤塞,污染加剧,鱼虾绝迹,成为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河两岸的居民苦不堪言,很多家庭常年不敢开窗。

据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水务处处长明介绍,广州市政府已下达“死任务”,还市民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自然河——必须在6月前完成涌1.89 km明涌段的综合整治。越秀区水务局接手任务后,克服种种困难,竭尽全力,终于让东濠涌“焕然一新”。

东壕涌1.89km明涌改造包干费用为6543.8+0.38亿元,其中拆迁费用占大部分。拆迁问题极其复杂,涉及补偿标准、安置点设置等诸多方面,涉及面广、协调单位多、工作量大。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拆迁工作。为实现沿河居民利益最大化,出台并完善了拆迁经济补偿和奖励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居民积极配合,无“钉子户”,使河道整治如期顺利完成。现在,当记者踏上东濠涌越秀段时,看到了新的景象:新栽的树木迎风摇曳,两岸鲜花盛开,小瀑布泼水,营造了一个左右亲水的平台,过去的水泥堤岸全部变成了绿植覆盖的生态堤岸,宛如沿河的小公园。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叶告诉记者,“过去,东濠涌又脏又臭,没有人敢在这里多呆一分钟。我们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每天在这里晨练、闲坐,把这里当成了公园。东濠涌改造时,建筑材料以绿色或灰色透水砖、透水地面为主,道路两侧结合滨海绿化。河道两岸建设景观休闲带工程,建设公共广场公园,营造处处享绿的景观效果。如越秀桥、东华西、小东门、自然生态综合体广场、绿化广场,沿路虎至姜妍路建设一条全长约4.51 km的绿道,市民可从环市路、东风路漫步至珠江边“感叹”风景。东濠涌已成为市区不可多得的亲水“绿色走廊”。

为了解决东濠涌缺水发臭的问题,实现东濠涌全整治段“水更干净”的目标,广州市有关水务部门想出了调水补水的办法。在江湾大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补充东濠涌,通过河底或岸边的埋管输送至东风路越秀桥,在越秀桥附近地下3米的净水厂净化后,顺流而下填充河道。

越秀桥附近的东濠涌净水厂正在加紧建设,按计划将于8月底完工。届时,东濠涌净水厂每天6时至22时从珠江补水654.38+万吨,流量654.38+0.5立方米/秒。经过处理的董浩喷涌水会清澈,对人体皮肤无害,沿线居民可以直接到亲水平台进行亲水和游泳。邻居梁毅说,沿河的居民是政府整治河流的最大受益者,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保持河流清洁。为实现东濠涌全段“清水亲水”的目标,越秀区将于2010亚运会后,在东濠涌中北部实施全段雨污分流、污水管改造、净水补水、拆迁、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实现生态、自然、水清、岸绿,将东濠涌打造成“一流的生态河流历史廊道”。

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护城河,南北总长约3000米。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港口,依托母亲河珠江,水成为广州的命脉。16亚运会开幕式也将在位于珠江的海心沙岛举行。它建在水上,依赖于水。广州与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城市人对水环境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如开启了一把阅读城市的钥匙。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纵横交错的河流像城市经络一样活跃着广州的整个城市。“六脉皆通海,青山入半城”的景观格局说明了一切。

2009年初以来,广州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人以“水城”的印象。

在治水类的121条河流中,东濠涌是广州老城区仅存的护城河,南北总长约3000米。穿过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三条中心城区主干道,直通珠江。是广州治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东濠涌的改造不仅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唤起了人们对老广州的“水城记忆”。

东濠涌南段的综合整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恢复了河道的原生态,重现了广州“六脉渠”的文化特色,实现了“水清岸美”的整治效果,让市民“水中看、水中玩”,是典型的亲水生态休闲文化长廊。东濠涌整治工程涉及八大工程。首先是引水补源工程。在珠江前航道江湾大桥西侧新建供水泵站,抽取东濠涌南段的水进行补水,实现了良性循环。二是景观和堤防工程。改造和加固堤岸,修建桥梁和横梁,修建“绿道”。三是两岸建筑的立面装饰工程。第四,配套停车工程,进一步缓解该地区的停车问题。五、机电安装工程。对环市路至姜妍路3.19 km的河道进行了照明工程和视频监控工程。六、高架桥主体涂装工程。第七,净水工程。越秀桥附近将建设一座净水厂,日处理能力约65438+万吨。第八,东浩涌管理中心及博物馆建设项目。两栋民国老别墅,越秀北路与豪贤路交界处,越秀桥与东濠涌旁,改造成“东濠涌管理中心暨博物馆”。记录和展示河流的历史、文化和整治成果。

主体建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展示和装修,收集河道老照片。预计国庆后开业。九是景观休闲带建设。在环市路、东风路建设公共广场、园林、景观、绿化等工程。

安居乐业的人得到实惠

改造前河道污染严重,居住环境差。东濠涌沿线有许多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的人,他们长期忍受着污水、噪音和潮湿的生活环境。越秀区将河道整治资金的63.7%用于拆迁补偿和住房安置,改善了85户困难家庭、63户住房面积小于40平方米的家庭和11户孤寡残疾人家庭的住房环境。东濠涌两边房子全装修。同时,还计划将东濠涌沿线总面积近61.7万平方米的地块全部纳入旧城改造,进一步改善该区域居民的居住条件。通过补水净化,东濠涌水质可达到国家四类地表水水质标准和无色无味、清澈可触、对皮肤无害的效果,可供行人在水中玩耍。通过形成水闸联动,可以改善新河浦涌和东湖的水质,实现城市中心区水环境的良性循环。黄华华省长视察改造后的东壕涌,给予高度评价。

绿色生态全面恢复。遵循河流的生态自然规律和环保要求,采取自然河底和生态堤岸的形式,以园林绿化为主,采用多项生态环保新技术,恢复岭南水乡的河涌,走在董浩绿道上绿意盎然,沁人心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景象。随处可见人们亲水玩水的景象。有居民听说东濠涌环境变美了,也带着孩子从海珠区、白云区、天河区坐车过来。

改造不忘人文情怀。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要把文化建设贯穿于河道整治的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源头、千年商都核心”的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设立以河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展示沿河历史文化遗迹和古今治河史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恢复了越秀桥、小东门桥、朱横沙桥、东华桥等6座历史名桥的原貌,建成了4座现代桥梁。此外,还沿水脉设置了越秀桥瀑布、越秀广场治水主题雕塑、荷花池、景观石、堰、亭、驿站等10个景点。展现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著名景点,营造丰富细腻的水系概念。在糙米柱桥和永耀北小学围墙附近分别设置了两组人物雕塑和四幅壁画,重塑了民国时期广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生动反映了老广州的风土人情。

居住环境更舒适。整治改善了河道周边社区的卫生条件,“四害”明显减少。艾薇部门对东浩涌沿线及小区周边环境监测1.66万米,鼠迹由65438+10月的28处下降到7月的8处,鼠害减少70%以上。粉板法监测的鼠密度仅为65438±0.54%,比国家标准低6543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