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国的大国之路?
自由劳动力的广泛基础:
英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毛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是英国的“民族工业”。最初,英国毛纺织工业作为城市工业,在15世纪开始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毛纺织工业的繁荣,生产者对羊毛的需求突然增加,从而迫使羊毛价格疯狂上涨。封建贵族和农民为了谋取这一诱人的利益,开始对公地和农民的土地进行圈地,掀起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于是,无处不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而破产,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这些自由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广泛的劳动力基础。
(B)财富的坚实货币基础:
在16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因素正在积累。这一过程的明显特征是,英国放弃了在欧洲大陆称霸的政策,将发展重心转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此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交换得到加强,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农民、手工业作坊主和商人的要求。进入17世纪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英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建立了殖民地,商贸往来遍布全球,形成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海外贸易的繁荣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利润空间。海外金银源源不断地输出到英国,英国在财富和商业资本方面的优势迅速增强,转化为产业资本优势,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动力。
(3)商业化政策保证:
在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和政策主张指导着当时英国的经济政策。这一时期,英国采取对外贸易保护政策,以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英国,以保护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同时对国内贸易出口商实行补贴政策,以拓展海外商品市场。重商主义政策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需要,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英国货币财富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后,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更有优势。英国资本家渴望通过自由竞争销售更多的产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英国市场经济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自由竞争理论取代了重商主义。自由是一项经济政策,它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英国作为第一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
(四)科技推广条件:
17世纪中期以后,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英国上层社会的重视。欧洲发起的地理大发现给当时的皇室和贵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因此上层阶级渴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征集科学各行各业的人才,对科学家的发明采取专利保护措施,提高科学家的待遇和地位,鼓励大量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同时,英国宗教也热衷于探索科学,积极推动科学地位的提高。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新教徒,他们期望从自然真理中找到上帝。这一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明显扩展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当时成立了英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皇家学会,为各学科交流提供平台。在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这使得后来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得益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诸多综合因素。同时,工业革命的成就反过来又促进了上述因素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英国恰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率先崛起为一个现代的全球大国,并延续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国地位。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式,英国的成功崛起对中国仍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英国等诸多大国崛起的成功案例为有效借鉴,更加稳健而深刻地推进民族复兴之路。以下简要分析中国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优劣势,从宏观角度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
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崛起之路,大多是向外扩张,以海外市场带动民族产业发展,国家富裕了再扩大内需。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大国的衰落。比如英国的崛起,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伴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覆灭和对全世界的掠夺,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德国现代化成功后,带来的是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对全世界的掠夺也是身不由己,一战时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巧合的是,德国的失败带来了美国的成功和帝国的灭亡。
可见,这些都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崛起的老师。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工业化交融的道路。在这里,“中国特色”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第二层含义是现代化道路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具体实际,处理好现代化与人口和就业的关系;处理好现代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走经济结构合理、先进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系;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