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

婚礼中“闹洞房”的对象:新郎新娘主要是逗新娘,所以又叫“闹新娘”、“扮新娘”,旧社会甚至叫“扮新娘”。可见这种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这种历史有多久了?这可以从两千多年的秦汉说起。看似简单,实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从影响范围来说,可以说是全国各地;从它存在的时候起,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流行到近代。在中原地区,通常会有咬苹果、咬糖果、走独木桥、和女人唱歌等活动。在不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但是给新人铺一张床是必不可少的。“闹洞房”的习俗始于秦汉:闹洞房的习俗始于汉代先秦,婚礼简朴庄重。孔子在《礼记》中描述了当时的婚礼场面,曾子问,说:“娶了女人家,三天不熄烛,相濡以沫。”结婚回家,三天不开心,会想念亲人。“体现了先秦婚礼的朴素习惯,没有大吵大闹的场面。进入汉朝后,社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旧式的、枯燥的婚礼仪式,不再拘泥于“三天不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得婚礼仪式蒙上了世俗的喜庆色彩。挚友杨树达在《汉代婚丧习俗》一书中考证:“宾客者,常饮酒嬉笑,言行肆无忌惮。比如近代造成新房的,汉代就有了。“关于“闹洞房”有辟邪避灾的说法:关于我国闹洞房习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理论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久以前,紫微星有一天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穿着麻衣的女子,跟着一群迎亲队伍。他看出那是魔鬼在伺机作恶,就跟着他到了新郎家,不料那女人已经先到了,躲在洞房里。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就要进洞房的时候,紫星守在门口不让他们进去,说里面藏着魔鬼。他们向他请教如何驱魔。他提出:“魔鬼最怕人多,魔鬼就不敢作恶。“于是,新郎请人在洞房里嬉笑,用笑声驱走邪灵;果然,到了第五更,鬼子终于逃了。可见,喧闹的房间从一开始就被驱邪避灾的色彩所笼罩。洞房驱邪的习俗遍布大江南北。新人进洞房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必须在前一天晚上睡在洞房里,提前请两个姑娘手里拿着红烛拍一张洞房照片;天津人请吹队在新房里吹,以求好运。新人进屋后,驱除屋内邪气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在东方,新郎进屋,会象征性地在新房的每个角落射一箭,或者手里拿着单刀在每个角落做一个虚刀,唱着“斩妖一次,斩怪两次,斩魔坏头三次,斩神四次,迅速离开。“更常见的习俗是在新房子里建造长明灯。所谓“新婚之夜”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过,“听房”习俗其实是防止鬼魂进入洞房的保护措施。关于鬼屋起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鬼屋最早出现在北方,起初主要是马夫,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这使得男人们非常好斗和勇敢。能证明一个男人结婚了就是一个合格的男人。注意事项:“闹洞房”要控制得当。在继承中国传统习俗的同时,这是一种庆祝和兴奋。但这种“三天无大小”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将情侣、公婆、伴娘置于一种挑逗、猥琐的尴尬境地。所以在洞房闹的时候把握好分寸,不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这是一个必要的原则。不仅洞房让家人开心,做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闹一闹,用各种新花样让“困愁城”的新郎新娘哭笑不得。为了避免洞房尴尬,新郎新娘最好提前准备一些节目,比如唱歌、跳舞、跳舞、魔术、笑话等自己擅长的小节目,以便顺利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