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葛赵广?
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是一个很普通的话题——什么是“中国的”文化?有一点特别的是,我把“中国的”这几个字放在引号里,因为我主要讨论的是什么可以算是中国的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晚清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很多,从林则徐、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今天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首先是“说实话”。
首先,我们过去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说中国文化的定义,往往是夸大其词,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但是说实话,你听完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不符合一个历史学家的习惯。我今天就具体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才算是“中国的”文化。
第二,我也有我的顾虑。近年来,许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如“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意义”。但是,很多人谈到“中国文化”,首先会“缩小范围”。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有些人把中国文化缩小成汉族文化,再缩小成汉族的儒家文化,再缩小成他认为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让我们误解了什么是中国文化。
第三,我很担心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时,一些人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中国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其实文化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特征。文化没有高低贵贱,民族也没有高低贵贱。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对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一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平等相待的态度。
中国文化的五个典型特征
今天我想说清楚的是,什么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东西在中国明显,在外国不明显,什么东西在中国不在外国,这样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但是,这里我要做一个定义。下面主要讲中国这个汉族的文化。
首先是通过汉字进行阅读、写作和思考,这很重要。要知道,中国除了少数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外,所有的象形文字在生活中基本都消失了,只有汉字还在和自己的原始象形、原始直接接触。有些汉字是象形的,如日、月、木、火、水、手和刀等。这在中国古代叫“文”。在章太炎看来,这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出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对他所见的直接描述。但是,如果这些文字还不够,就要加上理解,也就是在一些象形文字上加上一些符号来标注意思。比如在刀刃上加一点就是“刀刃”;树上的爪子是“采摘”;牛被关在一个围栏里,这是“监狱”知道仍然不够,只是添加声音,成为形声字,如河流,松树和柏树。基本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当然,六书有六种,但以这三类为主。如你所见,这三个类别是基于形状的。所以用汉字说话、思考、阅读、写作会带来很多特点,可能会有一些强调感觉、联想的特点,但是语法比较简单。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对“文字”和“性格”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联想。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这个人嘴巴对着天,那就是“兄弟”。兄弟不是兄弟的兄弟,而是一种庆祝“愿望”。一个人的嘴对着天,表示“愿”和“咒”。什么是人的嘴朝前?是打哈欠的“欠”。但是这个口往后倒怎么办?既然是“既然”,说明你吃完就不吃了,所以就是“既然”,也就是结束了。汉字非常有趣,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点。总之,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单音节汉字特有的对仗、平仄等诗性气质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书写方式,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它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阅读和写作,甚至影响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特点是“这种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家庭、家族、国家和儒家思想”,很有影响。我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外国学生,都要问一个问题,就是贾宝玉应该怎么称呼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外国人总是很困惑。他们说姐姐,我说,没那么简单。中文里是表哥,但还是没那么简单。严格来说,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姨妈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妈表妹,史湘云是隔了两代的表妹。为什么中国的称谓这么复杂?这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宗族、宗族* * *是一体的。要想有秩序,就要明确界定远近关系,这就涉及到中国的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简单来说,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和夫妻分内外,也就是说女性亲属和男性亲属在等级上是不一样的。比如叔叔,舅舅,那是你爸爸的党,同姓;但是,叔叔阿姨,那是妈妈党,姓氏不同。所以,爷爷奶奶在外面,爷爷奶奶在里面。在中国古代,是分的很清楚的。第二个原则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必须明确,上下平等,分工明确,不能乱。这两个原则在丧制中最为明显。一个人去世后,在这个人的葬礼上穿什么衣服,一方面说明你和死者有多亲近,另一方面通过哀悼,把一个大家庭,一个扩大的家庭,一个更大的家庭连接起来。而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 * *用同一个身体放大,就是国家。在西方,国家和国家都不是“家”的意思,但中国有“国”和“家国”,因为在中国的概念世界里,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也是非常严格的。儒家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中国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帝说的几乎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儒治天下,佛治心,道治身”。换句话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炼,道家管身体修炼。三教好像还挺和谐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争论,也很少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特色。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忘记阴阳。五行中有两个原理。一种是互生,金水,水生木,木火,火土,土生金,是互生的轮回;金克穆,穆,土克水,水,霍,这是项克的轮换。第二个原理是五行可以串联万物,比如五行可以搭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搭配五种颜色,蓝、白、红、黑、黄;可配五音,宫上角羽化;也可以配五味,酸甜辣咸等等。把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是我们的祖先认识宇宙万物的知识基础。现在我们学过科学,对此有所怀疑,但在古代,这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第五,中国的世界观。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其他国家和民族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古代有个地方把宇宙想象成圆的,就是天圆如盖,地圆如棋。就是天是圆的,像帽子,又像棋盘。天空的中心在哪里?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晚上看天象。在幻象中,天空在转动,而地球却没有。所以,“天道左转”。当你朝北的时候,天空向左转,你会觉得有一个地方永远不动。这是北极,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极点。古人认为地球的中心在哪里?洛阳是地球的中心。这是因为这个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王在洛阳的时候。洛阳是最了不起的,尤其是,在夏天至日的日子,“太阳底下没有影子。”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下放大缩小,这是地球的形状,所以有“九衣”或“五衣”的说法。每五百里,每边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衣”就是五千里,地球就是这么方。但是,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中心的人越多,文明程度越高,边缘的人越多,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帝、董毅和容形成的“华夷”概念。中国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的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套“世界观念”这种想象和观念逐渐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人种学和地理学中的文化观念,还形成了一种政治制度,即“朝贡制度”。
如果把这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中国,汉族的文化。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中国是五方混血儿,就连汉族本身也是五方混血儿。从秦汉到隋唐,其实不断有外族进来,汉族逐渐被其他民族吸收、融合、混杂。
我一直在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不是单一文化。如果你没有这个想法,你可能会变成盲目的文化自大。
过去不同的文化转型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在传统内变化”,主流文化一直是在汉文化的传统体系内调整。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佛教、三义教,还是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天主教,能够挑战和改变这种汉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传统内的调整、适应、改革和改变。但清末中国不得不“变于传统之外”,超越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从1895到1919,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时期。这期间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皇帝变成了大总统,满清帝国变成了五族共和,传统帝国不得不变成现代国家;废除科举,设置学校;开放议会和建立政党;剪掉辫子,穿上连衣裙;停止鞠躬,握手;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解开束缚,走出家庭。过去的所谓“三纲五常”变了,变得很彻底,很厉害。面对西方和东方的列强,中国人民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很难再看到过去的自信和稳重,优雅、大方、从容越来越不合时宜。
相应地,我们刚才谈到的中国汉族文化的五个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中国大多数人仍然使用汉字,但现代汉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白话文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普及识字率,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需要。但是,也有新旧文化断裂的问题。前者的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代表着优雅、礼貌和尊严,也代表着教育和文化。现在它已经不在了。当以前的口语变成了书面语,雅字和俗语就失去了平等的排位,同时,雅与俗也不再不同。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既然白话文成了主流,写信就不再有优雅的方式了。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语言文化的风格消失了。比如学生给我写信不署名,最后说“呵呵”。雅俗不分。其次,现代汉语夹杂了太多现代或西方的新词。这些词进来以后,我们通过语言感知的世界就变了。第三,特别是50年代以后,中国提倡简化字,这就拉大了文字与原始图像的距离。简化字虽然简单易学,但却越来越像没有了原本“形”的抽象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问题产生于对图像的思考、书写和表达。
第二,家庭、家族、国家、儒家也有问题。尽管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在农村,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的家庭和家庭组织,但中国人仍然非常重视家庭,亲情和对上级的服从。然而,城市化、小家庭和人口流动改变了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结构关系。过去那种亲密无间、相互依存的邻里、乡党、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逐渐消失。因此,儒家的家庭伦理和国家学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基础。
第三是相信世界。晚清以来,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儒家思想逐渐无力承担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而佛道思想也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冲击下受到“破除迷信”的束缚,逐渐退出精神、知识、信仰的现实世界,越来越世俗化、制度化、旅游化。因此,传统的信仰世界也陷入了危机。
第四是阴阳五行,在科学的冲击下越来越难以维系。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世间万物。中医、风水、食补等领域至今还保留着阴阳五行学说。在整个现代知识体系中,已经到了一个非常边缘的地方。
五是“从世界到各民族”,世界的基本概念发生了变化。晚清以后,西洋入东,不仅摧毁了中国的世界观念和朝贡体系,也重新定义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古代传统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朝贡或册封制度完全不现实。
上述变化表明,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民族的中国文化,已经处于一个需要重新认识、重新理解和重新更新的时代。
“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反复强调,不同的文化没有区别,只有文明程度不同。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许能够缓解长期的焦虑和紧张。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德国学者iria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提出“文化”和“文明”是可以定义和区分的,即“文化”是显示民族之间差异的东西,它始终显示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征。所以,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文明”就是那些逐渐缩小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东西,表现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是“文化”让各民族不同,是“文明”让各民族越走越近。
接着伊里亚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刻意去教,而是听就能得到的人格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往往是你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它总是与“有教养”、“有见识”、“有规律”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这就好比说我们经常玩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不起,一旦你去了篮球场,你就不能用脚踢它,你去了足球场也不能用手握它(守门员除外)。很多人在一起玩都要有规则。虽然“文化”让你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特点,但“文明”给了你一些限制和规则。如果我们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害怕全球化和现代秩序,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问题是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那么,我还必须说明,每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顽固不化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毫无疑问,文明在不断地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往往是在前进的,它总是表现出殖民和扩张的倾向。换句话说,“文化”与传统有关,这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这是普遍的。两者如何协调?
今天,我们来谈谈汉族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的文明规则下保存特殊的文化,并在现代文明时代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上的合理性。比如,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同时,能否对阴阳五行有一些同情和历史的认识?再比如,我们在接受普世的法律和制度时,能否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国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有一点历史的认识?再比如,我们在接受新的文明时,是否也可以对传统宗教有一些温情?同样,我们是否既能接受各国平等的原则,又能对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历史习惯有一点了解?我个人是学历史的。我一直认为,文化和文明都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承认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应该回头看文化,看未来的文明,对两者都抱有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