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预见未来有多久?人民日报

过去、现实和未来是时间的三个维度(或称维度),它们紧密相连,一前一后,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过去因自身发展而演变为现实,现实因自身矛盾运动而发展为未来。因此,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要坚持过去、现实和未来有机统一的“三维时间观”。

人们通常说时间的特性是一维的,也就是不可逆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没有回头路。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观点,除了人们积极的实践活动,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以及历史理论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影响。如果立足于人们积极的实践活动,考虑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历史理论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影响,那么,过去、现实和未来在时间发展的链条中的顺序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不可逆的而是可逆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仅过去决定现实,现实也决定对过去的认识;不仅现实决定未来,对未来的理解也影响着现实。就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历史研究中,现实在过去起着主导作用。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说明人们研究过去,并不是期望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指导现实,展望未来,确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因此,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过程中,选择符合自己需要和兴趣的对象进行研究,总结出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一方面,过去是现实的,即人们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现实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影响着他们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而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总是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所以,人们总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改写历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过去接受的历史理论对我们现在理解历史起着指导作用。这是因为认知不是直接地、被动地、机械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间接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客观对象。认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认知对象的选择、信息的加工和生产到认知结果的形成,都是主体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对头脑中的对象进行再现、改造和建构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一定的认知图式,在认知过程中发挥思维创造的功能,用相关学科提供的概念、范畴、公理、公式、规则加工感性材料,去粗去伪存真,从而达到另一个,由表及里,就无法形成系统理论。一般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更是如此。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此起彼伏,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历史朝代兴衰,世界各国实力变迁,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为了区分良莠,鉴别真伪,去其糟粕,提取精华,揭示其发展线索和规律,必须依靠已有的历史理论作为指导,否则必然会陷入浩瀚的历史雾霾之中。

还应该看到,在历史活动和历史研究中,不仅过去和现实指导着未来,而且对未来的认识也指导和影响着现实。未来是指那些尚未发生、出现或存在的事物和过程。把握未来,就是要使思想运动超越当前的时间限制,走在社会现实的前面,在观念中建构未来的可能状态,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向着未来的目标前进。人之所以要关注和了解过去,是因为社会现实是从过去发展起来的。同理,人们之所以要关注、构想、向往未来,是因为不仅现实孕育着未来,而且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来预见未来,根据对未来的预见和追求来设计、引导和改造现实。

用“三维时间观”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不仅适用于历史研究,也适用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这种方法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能更好地避免机械性和片面性,更好地体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