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镇的历史演变
据史料记载,肖剑早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就已形成市场,比蒙城县的建立(唐天宝元年742年)早了113年,在本县的乡镇中历史悠久,仅次于郯城。
尤其是肖剑镇,开发较早,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肖剑形成市场之前的春秋时期,在岐山东北麓,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城堡——两朝君王“垂而聚之”(今赤城)。东汉梁王刘贵在此建都,西晋王玉璋在此建宫。五代末,这里成为刘金定的练兵场。城内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有梁王金殿遗址。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突出地面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今天依然存在。据史料记载,此城建于春秋初期,为战国秦汉晋所用。它是这一时期肖剑地区的经济、商业、行政和文化中心。直到隋末唐初,水路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才逐渐移至4里外的肖剑。如今,洪城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上述史料不仅证明肖剑在皖北地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而且成为隋末唐初至民国中期近千年蒙城少有的重镇。
肖剑镇的文明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夏族在漩涡盆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化。目前,全镇有4处县级历史文化遗址,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名胜古迹,地下文物丰富。2002年,肖剑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陈涉世家史记》、《水经注》、《涡水记》和《后汉郡国志》中记载的下城父和吹会居两座古城都在其境内。下城父老古城遗址已被夷平,垂惠古城遗址仍清晰可见。炊灰居,又名荔城,现称红城。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内城的宽度是外城的一半。原土墙宽7m,高3.4m。刘鹤翚的《楚文化东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一书中说“此城建于春秋,战国两汉用之。”以红城为中心,方圆方圆20平方公里内文物古迹丰富。满地都是汉代的绳纹陶片和砖瓦。洪城东北3公里处有一个叫瑞吉古堆的原始社会遗址,内含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等文化层。洪城周边古墓众多,有的地方一次出土商周春秋铜鼎十余件。这些文物表明肖剑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在洪城城墙夯层和城墙附近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的容器盖残片和属于商代的陶禹残片。这证明了洪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一史前时代和商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肖剑和两淮平原史前文化和商代文化的认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腊月,之阴(陈胜)归城父,皇族杀其降秦。”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蒙城西北属梁国蒙县,建为赤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灭了梁王刘雍,刘雍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分出。同年七月,与柳永之子周南游,大家相聚。次年七月,刘秀琴到谯陵(今安徽亳州市)申办,派俘将马武、偏将王霸攻打垂惠城。一个多月后,他不得不退出。建武五年二月,又派马、王二攻垂惠城。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一举打击了下垂的惠城。这场战役以用兵巧妙、战斗激烈的特点被载入史书,后被明代军事家刘伯温收入《百战》一书。西晋太史二年(266),帝伐吴,经洪城,迁至中州居住。西晋永嘉七月(311),王司马端尊为太子、都城、筑台。9月,司马端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克立市被俘。东晋时,洪城华侨定居孟县,由谯县管辖。从春秋时期的古城到刘、太子司马端之都,又作为郡冶、郡治,红城延续千余年,两次建都一乡为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南北朝时期,宋、魏、齐、梁等国先后在肖剑打了几十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唐代有小溪之名,因双锁山、黄博山的溪流汇成溪流,经镇上的渐康桥进入涡河而得名。此名自宋元以来未曾更改。明朝嘉靖年间,改称惠安乡。清中叶为西北路乡。清光绪元年(1875),恢复肖剑名称,首次建立肖剑镇。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肖剑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肖剑区、肖剑乡和肖剑公社。1979年,恢复肖剑区,新设肖剑镇(隶属肖剑区)。1992年,撤销肖剑区和肖剑镇,设立副县级肖剑镇,辖32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6万。
一千多年前,为保护家乡、统一和保卫祖国做出贡献的女英雄刘金定在肖剑诞生了。金鼎故里举世瞩目,千年历史,名人众多,土地肥沃,名产丰富,各地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可以说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在这个盛世,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文化的光辉闪耀淮河两岸,文物之乡经济腾飞。几千年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欣欣向荣的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相应地增添了光彩。为此,199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继怀教授、徐宏博士考察肖剑,分别题词:“文化瑰宝,人才荟萃”、“肖剑文物源远流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