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彰健的主要论点
《洪武二十二年曾孙变法与三十年考据》,《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20 (1948): 223-250。
《论朱与在鹅湖会议上的相似性》,《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22 (1950): 261-265。
《大明法》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24(1953):77-101。
《读明代王艮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4(1953):103-105。
《明史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4(1953):107-134。
解读孟子和高姿关于性的章节,大陆杂志6.7 (1953): 1-7。
《汉书地理志所记秦县与汉县相加的解释》,《中央研究院学报》1(1954):281-336。
《解读孟子“天下之性也不过如此”一章》,大陆杂志10.7(1955):6-10。
孟子性论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6 (1955): 227-308。
《孟子关于“人之资问自然”一章的解读》,《民主评论》6.16(1955):91-92。
《宋代不完全版礼记正义后记》,大陆杂志11.5(1955):32。
《读钱宾司先生的《中庸新义》,《民主评论》7.1 (1956): 4-7。
《钱宾司解释中庸新义》,大陆杂志12.9(1956):10-14;12.10(1956):14-20。
《论四书章句注的定稿》,《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第28期(1956): 497-515。
《天工开物》,后记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明刊修订版,大陆杂志14.4 (1957): 8-9。
论先秦的赐姓制度,大陆杂志14.11(1957):7-12;14.12(1957):17-22。
《读皇礼》,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29 (1958): 661-676。
《论《明史》记载的四辅公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0 (1959): 557-595。
蒙古族谱作家,《庆祝董作斌先生六十五岁随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外丛书第4号,1960),第一册,第327-328页。
《明史讹误》,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1 (1960): 303-346。
《明末文献记载转录四点》,《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1 (1960): 347-352。
《引自各种目录的明代文字记载》,《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1 (1960): 353-380。
《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子明录附校勘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2(1961):1-17。
《明太祖诏书所记载的明初宦官制度初探》,《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2 (1961): 77-98。
《关于黄明《祖训录》颁布日期与明初封建帝王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2(1961):119-137。
《读明刊《余易集》中与武定侯的书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4 (1963): 617-625。
论朱子对《论语》的注释及理解《论语》的方法《孔孟月刊》38 (1965): 26-30。
《明史编纂的误续》,《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6 (1966): 445-512。
《吉谷葛次元华英少游诗校勘》,宗祎饶主编,淮海居士长短句(香港:龙门书店,1966),第133-151页。
《明太祖实录影印本述评》,书目季刊1 (1966): 55-57。
明初北元君主世系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第37期(1967): 313-322。
《努尔哈赤研究所建国考》,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21-448。
《论张汝申用外文写作至下月,兼论努尔哈赤的七顶帽子和满语旧称“建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49-457。
《满洲国国号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59-473。
《关于清太祖建立元朝命运的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75-496。
满洲建国史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21-509。
“论清太祖称汗后自称皇帝,清太宗即位时也自称皇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497-503。
《论满语尼堪一词的含义》,《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7 (1967): 505-510。
《明史续误》,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7(1967):511-576。
《谭嗣同全集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38 (1968): 293-318。
《康有为辨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38 (1968): 319-350。
论康有为“保中不清”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36.5438+02(1968):1-29。
《论光绪十一月至戊戌三月康有为在北京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37.9 (1968): 7-24。
《历史语言所刊明录工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四十周年特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68),第207-213页。
“论光绪给杨瑞米上谕后至变法爆发前康有为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38.9 (1969): 7-24。
《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被梁启超改》,大陆杂志38.9 (1969): 25-29。
《三书法比较研究:释疑释法、直释大明法、释明法集》,《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第39期(1969): 289-308。
《明史考证》,故宫季刊编辑委员会编,《庆祝蒋福臻先生七十大寿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第125-156页。
读康有为《日本政治变革考》,大陆杂志40.1(1970):1-11。
“唐写了本周的残迹之后”,大陆杂志42.9 (1971): 30-33。
《关于戊戌变法史的研究——答汪荣祖先生》,大陆杂志43.4 (1971): 53-55。
《周公令解读》,大陆杂志46.5 (1973): 48-59。
《周公令解读》,东方杂志转载7.11(1974):34-39。
《周公令释义续》,大陆杂志48.3 (1974): 43-48。
《读清代世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45.2 (1974): 241-254。
《明洪武永乐大典》,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46.4 (1974): 557-594。
《康有为与“保中国不反清”,《大陆杂志》49.5 (1974): 43-52。
《理学的定义、范围和理论结构》,大陆杂志50.1(1975):1-49。
《明代法规集序》,大陆杂志53.4(1976):1-19。
《论百日改革》,保罗·A·柯文和约翰·e·施勒肯合编。十九世纪中国的改革。马萨诸塞州剑桥。:EastAsianResearchCenter,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1976,第306-309页。
〈论周公的摄政王〉大陆杂志54.3(1977):114-118。
"陶弘景的《皇历》是以竹书为基础的."大陆杂志55.6 (1977): 270-272。
”著杜《周公在史书》后,大陆杂志56.3/4(1978):123-124。
《读《明史》余、解崇禧、傅列传》,《明史研究》特刊1(1978):170-172。
《古典文学问题新论》,大陆杂志58.2 (1979): 49-87。
《古典文学问题新论(上)》,大陆杂志60.1(1980):1-24。
《古典文学问题新论(下)》,《大陆杂志》60.2 (1980): 64-87。
《论郑桓公之灭,及论京兆正县非郑桓公封地,沈辰轩说》,大陆杂志60.5 (1980): 1-5。
古典文学问题新论(三),大陆杂志61.1(1980):1-29。
《古典文学问题新论(三)》,大陆杂志61.2(1980):16-31。
《关于康有为提交《考孔变法》的日期,以及关于康《戊戌变法草案》和《请尊孔为国教》为多年后的伪造品》,《大陆杂志》61.5(1980):216-。
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发现了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的真实奏折——《日本变法考》、《介石书信集》等书籍。大陆杂志62.6(1981):1-7。
经典与古代文学问题新论(四),大陆杂志64.1(1982):11-22。
《敬答陈云安先生》,大陆杂志64.5 (1982): 8-9。
《明史广西土司传考辨——明史续误三》,大陆杂志68.438+0 (65.438+0983): 7-27。
《明代贵州土司哀崔佘湘传》误读,《大陆杂志》68.2(1983):4-11。
《论“古汉语中的怪字”与朋友》,大陆杂志68.4 (1984): 192。
《香山的思想和斋藤优子一样》,大陆杂志69.1 (1984): 32-42。
《谈1898年政变——回答汪荣祖》,大陆杂志77.5 (1988): 1-7。
再论清太宗、清太宗的国号、年号、位号--敬答蔡美标先生。大陆杂志76.5 (1988): 1-5。
重评我的《戊戌变法史研究》——兼评近年来中国人对戊戌政变的研究成果,《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第二册,第729-768页。
《论语的理解方法——论汉宋学派对论语的阐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1990): 45-65。(1989.7.20在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演讲)
《关于光绪年间康有为六书第七册改于光绪年间,光绪年间第五册确系总局上交的事实》,《故宫学术季刊》9.1(1991);也发表在《清史研究》1996.4。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答汪荣祖》,大陆杂志86.3 (1993): 1-23。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清史研究》1993.4: 83-106。
刘著《尚书·史》读书笔记,大陆杂志88.6(1994):1-9;并刊于《中国经典与文化随笔》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
读杜预《春秋序》,论《左传》原书之名。大陆杂志88.1(1994):1-3。
评吴坤如等主编的《谭嗣同狱中诗》。,谭嗣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仁学会,1995),第1-10页。
“《通俗草书千字文》序,1995年7月22日。
谈谭嗣同狱中诗——与孔先生商榷,《大陆杂志》90.2 (1995): 1-5。
《戊戌变法与王素改革》,大陆杂志100.5(2000):1-19。
讲解武成月相,恭敬地回答张文宇先生,大陆杂志102.1(2001):1-5。
《商代与周祭祀制度研究(上)》,《中国历史研究》2002+0: 15438+0-49。
《彭与高雄事件的真相》,郑水平主编,树德大学南方文史工作室、历史建筑系合编,《高雄研究学刊(高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年),页77-92。
再论彭与高雄事件的真相(第二稿),在2003年“大高雄地区百年文化变迁研讨会”上的宣读。59460.88638688666
林之死考辨,《历史月刊》193(2004):135-146。
《左氏春秋传》鲁国祭祀释义,《公羊传》中“五年后祭祀于殷”释义,《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学报》,75.4 (2004): 699-743。
“二二八高雄事件新考证”,《历史月刊》2007年第229期:72-74页。
《论《春秋》研究的时代使命——兼及我对《春秋经传》(及后记)问题的研究简介》,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二卷第910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472-480。
《读侯坤宏新编大西档案》,《档案季刊》7.3 (2008): 4-7。
《论春秋学的时代使命——我的《春秋经学研究后记》简介,《古今论衡》20 (2010): 3-9。
读毛《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康有为《我的历史笔记——与毛海建先生商榷》一文,论古今平衡20 (2010):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