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筑的历史解读
隋开帝二年(582年),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进入唐朝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只是局部修建,扩建至盛唐。
唐朝贞观以后,建长安宫。贞观八年(634年),永安宫建在太极宫东北龙首原高地上,次年改称大明宫。隆硕三年(663)后,成为主要会址。玄宗还在凡帝兴庆广场修建了兴庆宫。此外,在唐代长安城的东南角,还有一个景点——曲江池,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创举。
唐代长安城内主要有三座宫殿,分别是太极宫(隋称大兴宫)、大明宫、兴庆宫,合称“内三宫”。
1,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殿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区域:前朝、后朝寝宫和后花园。前朝的正殿是太极殿(隋朝称大兴殿),周围是回廊环绕的巨大宫殿,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卧室的主殿是梁毅殿(隋朝称中华殿),周围有万春殿、钱球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大殿。花园位于宫殿的最后部分,有亭台楼阁和池塘,北面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比较简单。唐高宗登基后,觉得这里潮湿,就搬到大明宫居住。
2.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院高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俯瞰整个长安城。这座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高宗皇帝居住和处理国家事务的地方,被称为“东内”。宫城有对称的中轴线格局。宫城的前部由丹凤门、汉元殿、郑玄殿、陈子殿组成,后部由以以太池为中心的内院组成,有林德殿、三清殿、大富殿、清思殿等几十个殿堂和亭台。整个大明宫东西宽1.5km,南北长2.5km,占地面积约3.2km 2,为“三大宫”之最。
3.兴庆宫位于外郭城东。这里原是唐玄宗早年做临淄王时的官邸。开元二年(714),改名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扩建,合并了周围的府邸和寺庙。完成于十六年(728年),称“南内”。天宝十三年(754),修建宫墙和塔楼,形成一座小城堡。同时还附加了外郭墙,在北起大明宫,南至芙蓉园之间筑城,方便宫中人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曾长期居住于此。盛唐以后,地位降低,成为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场所。
长安城内佛寺道观众多,宗智寺、庄妍寺、兴山寺、杜宣寺等都占据了整个广场。其他著名的Jionji(大雁塔)、建福寺(小雁塔)和Seiryuji也拥有大片土地。
长安城内主要有明龙首、清明、永安、草渠四条沟渠,分别从东南和西面将渭河支流引入城内,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条运河开凿于隋朝初年黄凯三年(583年),草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唐代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着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家。在长安城西墙最北的城门——安远门外的吉利图堡上,写着“西去安西九千里”。这不是说实际里程,而是说从长安到祖国最西端,不是“万里之行”。这是一种非常豪迈的精神,仿佛在鼓励当时的人们向往边疆,这体现了一个强大民族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