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攻克?

钓鱼城之战可以算是冷兵器时代的经典。当时蒙古铁骑断断续续进攻钓鱼城20多年,不仅失败,还损失了蒙古主帅王德臣和韩孟戈。可以说,在整个南宋覆灭的时候,王建带领的钓鱼城军民创造了一个守城神话。

渔乡建在四川合川县的渔山上。钓鱼山本来就是一座陡峭的山,悬崖峭壁,是一道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到了1243,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南宋选择了几个地点进行设防,钓鱼城就在这个时候建成了。

到1253,钓鱼城军民与蒙古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经过拼死抵抗,蒙古人的进攻终于被击退。蒙古军撤退后,司令员王建为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决定加强钓鱼城。

为了加强钓鱼城,王建动员了当地五县军民,前后有十七万人参加。在几十万人的齐心协力下,渔镇城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厚度从最初的1.5m增加到5m。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蒙古人很难突破这么厚的城墙。

守军在加强钓鱼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收集粮草,而且由于城内还有空地和池塘,还可以随时耕种、捕鱼和狩猎。说白了,就算蒙古军队包围了整个钓鱼山,城内军民依然可以在不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坚持很久。可以说,只要城墙不被攻破,城市就是坚固的堡垒。

由于钓鱼城久攻不下,蒙韩歌决定再次派出重兵。1259年,负责前线指挥的王德臣被守军飞石击中身亡。当问及教练的损失,孟亲自到前线指挥,但没想到,甚至他被飞石杀死。

蒙古可汗死后,蒙古军队不得不撤退。此后,蒙哥的兄弟们一直在争夺可汗的位置,基本都忽略了派军队围攻钓鱼城。此时,王建继续带领军民修城,积极备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加固,钓鱼城已经越来越坚固,这让蒙古人对这座城市始终无可奈何。就这样,双方在这里坚持了很多年。

钓鱼城长期攻不下,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蒙古军队虽然多次攻城,但围困时间不长。每当战局不利,蒙古军队就会撤退。毕竟,他们不可能为了一座城市而在一座围城上花费大量兵力。毕竟蒙古军队擅长平原作战,不太擅长攻城战;

其次,四川当地的气候让蒙古骑兵很不适应。作为一个长期在草原上游牧的民族,四川夏天的天气和山里的蚊子就像噩梦一样。可以说,蒙古人围攻钓鱼城,除了克服自然灾害,还与高温酷暑作斗争。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以王建为首的军民始终同仇敌忾,从未向蒙古铁骑低头。这座英雄之城,因为英雄的存在,会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