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文化资源

1,史前文物

1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1964年,考古学家裴文中组织试掘,分发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一下子把贵州历史的线索延长了20万年到30万年,大致与“北京人”同时。这一显著发展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打破了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的旧观念,拉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贵州旧石器文化灿烂辉煌。贵州有50多个旧石器文化遗址。无论是早、中、晚,都光彩夺目,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黔西早期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古文化遗址,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大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后都文化形成对峙之势。中童子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有的遗址之一,也是江南最早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东文化遗址,是中国南方新发现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极为罕见,被1993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水城人”在水城洞遗址首创的“锐边砸碎法”是一种新的旧石器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了贵州旧石器时代的重要地域特征。

在已开发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还公布了一定数量的令人信服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和头骨化石。在童子岩灰洞中发现了“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命名为“童子岩”。“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后来又做了一个“大洞人”。还有更晚的智人。在贵州,除了众所周知的兴义人、穿洞人,还有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角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东人、青龙洞人等等。在六盘水地区,盘县出现过“水城人”、“桃花洞人”、“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洋淀人”,安龙有“观音洞人”和“福东人”,真是一大奇迹。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被逻辑地排列成一个从直立人到智人,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系列。

从全国范围来看,旧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角并不多,但贵州兴义何苗苗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洞、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等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骨角。无论是它们的数量、种类、工艺、精美的成品,都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难怪历史学家称之为“几万年来独一无二”。

与旧石器文化相比,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出来的并不多,但不能因此断定贵州的“史前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突然衰落了。事实上,贵州也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目前已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赫章乐可遗址、平坝胡飞山遗址、毕节常青遗址、威宁中水遗址等。平坝胡飞山遗址是贵州高原第一个公布彩陶资料的遗址。遗址以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地层叠加为特征,文化内涵丰富,彩陶更为醒目,但前后期文化差异较大。这些对于研究贵州新石器与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和时代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遗址为代表的独特文化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考古新文化,在我省考古界尚属首次提出。此次考古发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存,可以初步建立贵州西部乃至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有条不紊地反映了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过渡的历史进程,这在国内是罕见的。广顺神仙洞、六枝桃花洞、桐梓马鞍山、安龙菩萨洞等。,可能受到地层或其他原因的干扰,但遗址的性质仍不清楚。有些遗址下层是旧石器时代,上层是新石器时代,有些则混淆不清。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共采集新石器时代工具180余件,可见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

①黔西观音洞——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代表。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中国南方,贵州黔西观音洞是第一个属于中更新世的遗址。”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江南地区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它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和陕西后杜文化相得益彰,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金山村。洞穴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65,438+05m,海拔约65,438+0,450m。主洞长90m,宽2-4m,支洞长5m,宽1-2m。由于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9月1981,3月1982,被县政府、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前,贵州史前史是一片空白。自发掘以来,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4万年前,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期间,中科院古人类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在裴文中先生的带领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了试掘。裴先生后来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有其特殊的石器加工和独特的文化。至1973年,前后9年间,观音洞的发掘有了新的发现,获得了4000多件石制品、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经铀系法鉴定为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距今4万年至654.38+08万年。

贵州西部的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格如下:第一,无论是石屑还是石芯,大多都是经过加工的,所以人造台面多,天然台面少。加工方式以锤击为主,而原来的碰砧方式退居第二位,说明技术提高了一个台阶。其次,观音洞制作的石制品中,石器约占6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石屑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是最高的。第三,多数石器是用石屑制作的,以刮刀为主,有端刮刀、剁具、尖刮刀和少量凹刮刀、刻刀。形制的多样性十分突出,石器的修复方式多种多样,以单向加工为主,复合加工次之,此外还有错加工和互动冲击,这在国内同时期的遗址中并不多见。第四,由于当时工具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表格显示生产程序不固定,加工技术非常不熟练,产品自然粗糙,型号多样但不稳定。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可分为三类,即石核、石屑和石器。大部分石芯为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台面角度最大90°,最小50°。其长度为20~100 mm,明显是人为加工的。石屑有各种形状。包括六种桌石:天然桌石、素面桌石、小桌石、疤痕桌石、棱纹桌石和修复桌石。大部分是人造桌石,据分析主要是锤打产生,少数是砧碰产生。石器多由石屑制成,个体大小不一,形状复杂。其中80%以上是刮刀,其次是端刮刀、剁器、尖器,还有几个凹面刮刀和雕刻机。毫无疑问,这是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当时人类还处于“直立人晚期”阶段。裴文中先生详细比较后认为,观音洞的石器不仅是“一个不同于欧洲大陆旧石器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而且“与中国已知的北京人文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正因为差异明显,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的文化类型”,裴先生称之为“以石器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相当复杂,观音洞文化只是其中之一,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系统、复杂、加工过。多种多样的遗址,所以有“黔南观音洞第一”之说。使用锤击法,主要使用石器,不仅影响到贵州桐子岩灰洞、普定穿洞、兴义何苗苗洞等地的中晚期旧石器,还影响到云南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并超越云贵高原,对四川铜梁、汉源、资阳等地的旧石器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黔西观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的交流中心,继承了“元谋人”,打通了川滇黔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②盘县大洞——1993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1993,中国文物报在北京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历史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著名考古学家。经过充分讨论,评选出了“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前茅的是“盘县洞旧石器遗址”,轰动全国。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罕见的“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址。

盘县大东遗址位于盘县竹东镇施丽萍村。遗址所在的洞穴叫十里洞,发育在施丽萍河谷西缘的石炭纪石灰岩山地中。由关牛洞、水洞、银河坡、大殿、硝洞五个隧道组成。每个隧道由一个竖井和一个陡峭的堤岸连接,垂直高度是?98米,总长1?60米。大堂是什么?在一个塔洞穴系统里?中间一层隧道并联?洞是核心?有什么意义?它长220米,平均高度30米,米面宽。5米,面向85。富含考古信息的矿床从洞口向大厅平缓倾斜,总面积约9900平方米。洞穴暴露部分的沉积物厚度为19.5米。大厅已经挖掘到6米,但没有发现基岩。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65,438+0,674米,其上建有一座木楼,重檐歇山顶,梁上镌刻民国六年(65,438+0,965,438+07)。楼前有两堵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的石墙。外墙长56米,高4米。洞前施丽萍坡海拔1630米,比洞口低34米。山谷宽阔平坦,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

1990年至2000年,由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古生物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大东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挖掘面积86平方米,清理面积68平方米。共获得3000多件石制品、3枚人类牙齿化石、43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烧骨和炭屑。石材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燧石和玄武岩,少量石灰石。工具组由边缘刮刀、端部刮刀、齿刀、钻孔工具、锯齿刀片、雕刻刀、背铲石、手斧、手镐等组成。硬锤直接冲击法在铲削加工工具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因素,如一定比例的脊状台面石屑和修补台面石屑,以及以莱瓦洛瓦技术为特征的石屑和石屑。人类牙齿的形状和测量特征,一方面表现出北京人牙齿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的一些特征,所以应该属于早期智人。主要的区系是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区系,也有云贵高原的土著物种。洞穴系统堆积层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遗址考古层的铀系年龄为:上层654.38+0.3万年。中层20万年,下层26万年,考古层30多万年。遗址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该遗址以其巨大的堆积规模、相对完整的堆积层、丰富的人类遗迹、遗物乃至巨大的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显示了其在东南亚南部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化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1996 165438+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洞穴这样巨大而宽阔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在发掘的92平方米堆积层中获得近300公斤人工粉碎的动物骨骼和8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分布着大量的燧石、玄武岩、碳酸盐岩和钟乳石原料、石核、石屑和石器,还有一层又大又厚的灰层。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吃住、加工石制品、屠宰动物的地方。

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屠杀动物的地方”也不为过。经鉴定,有哺乳动物6目40种,还有少量鸟类和鱼类化石。这说明“大洞人”的肉源很广。他们不仅捕捉小动物,还捕捉大型动物,如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牛和巨貘。草原上不仅猎捕鹿、麝、野猪、猪、野牛、青羊,森林中也猎捕虎、豹、豺、狼等凶猛动物;不仅可以在陆地上捕捉各种野生动物,还可以在水中钓鱼,在空中打鸟。这些动物一般属于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巨貘等已经灭绝,因此一般可以断定它们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说是“石材制品加工地”还不错。在这个巨大的洞穴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原始人制作石器的过程。他们把板状的燧石打成石核,用上下两个自然面做桌面,有的石核用石屑痕做桌面,用两面做桌面。根据桌面的性质,铺设的石屑分为天然桌面、捶打桌面和修补桌面。修复台面的技术在大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比贵州西部的观音洞还要发达。在贵州西部观音洞的2323个标本中,只有4个被确认为修复台面,而该洞穴的135个标本中有70个有修复台面。石器一般用石屑制成刮边器、刮端器、凹痕、剁具、石锤、手斧、镐等,但也有用石灰岩角砾岩或石头制成的。与“观音洞文化”相比,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共同特征,如形状多样、无定型,以锤打为主,中小型工具比例较大,以刮刀为主,说明该洞穴的“石业”技术仍保持着“观音洞文化”的传统风格。但窑洞的技术发展了,除了台面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还产生了手斧、手镐等一些工具。

(3)平坝胡飞山——贵州高原彩陶信息最早发布的地点。

平坝胡飞山是贵州高原最早出现彩陶资料的地方。遗址有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地层的叠加,文化内涵丰富。研究贵州新石器和旧石器文化与时代延续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胡飞位于平坝县东南11公里处的白云镇平庄村。它有60多米高,有17个天然洞穴。旧志称之为“从天而飞,惊世骇俗”,故取名胡飞山,又因“形势太美,似佛而飞”,故称飞佛山。1978期间,当地村民在飞虎山洞穴内发现了三件石器,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1981年9-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前往胡飞,在各个洞穴中收集和发掘不同时期的遗物。经考察,胡飞山是贵州唯一新旧石器文化地层叠加的洞穴遗址。据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属于旧石器时代:532件旧石器被刮削、削尖、砸碎,动物牙齿和骨骼1370件;有27件打磨过的石器,4把小骨铲,1把打磨过的残骨的刮刀,1个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味觉。出土了近2000件陶器。陶片以灰陶为主,砂质细腻,质地坚硬,图案多为细绳纹和各种雕刻花纹。它们是贵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还出土了大熊猫的牙齿、剑齿象的臼齿遗迹和鹿、竹鼠、虎豹的牙齿,清代的青花瓷片,带铜扣的“甘龙鲍彤”铜钱,以及明代南部的“李咏鲍彤”铜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洞穴内旧砌块灰烬的测定,认定该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时间约为654.38±0.5万年。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胡飞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内堆积复杂,大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地层为黄色或灰黄色,出土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石制品均有。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地层为黑色、灰黑色,出土的动物遗骸为属种,以及1人类下颌骨、石器、骨磨器、大量陶片等。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文化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估计距离约4000-6000年。

共制作了532件石制品,以燧石为主要原料,包括石核、石屑和石器。石器以石凿石器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为主。其类型有斩切器、刮刀、尖头器、盘形器和斧形器。刮刀占了其中的76%,虽然锋利的器械很少,但是加工精细。斧头似乎是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象征。加工精美的磨光石器27件,包括石斧、石矛、石纺车、石刮刀、石箭(矛)头、小石子等8种。没有发现有肩的石矛和石斧。有大量形状规则的钳子,长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残磨骨刮刀外,均为制骨器,包括骨锥和骨铲。其中,豪猪牙齿上的三个刻痕可能是划线。除了圆饼型和圆珠型的1陶瓷纺车外,其余都是器物碎片。有1494片。其厚薄不均,厚的1.2 cm,薄的只有0.2 cm,高温,质地坚硬。带砂灰陶约占70%。带砂的黑陶占30%,泥质陶很少。沙陶主要混有细沙。陶片的装饰纹样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形刺纹、雕花纹、附加堆纹等。陶器里有三件彩陶。其中1件在泥灰色陶器的内外涂上粉橙色陶器,再在外面涂上两条平行的红色条纹。这在贵州尚属首次,也是贵州最早的彩陶记录。

平坝飞虎山遗址上层为新石器时代,其下堆积着旧石器时代的遗迹。这里出土了532件石核、石屑、石核石器、石屑。石核和石片采用锤打或锐边敲击制成,石核15,石核116544。增加了圆盘形工具、斧形工具等新型石器,骨制工具使用较多,为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做了准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27件磨光的石器,其形状有石簪、石斧、石纺车、石箭、石臼、石刮刀和磨石,以及磨光的骨器、陶瓷纺车和千余件陶器。打磨石器和骨器说明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突破了制作石器的模式。石矛和石斧的出现,使得砍伐成为可能,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箭是“野蛮时代”的重要发明。有了弓箭,我们可以远距离捕杀野生动物,扩大狩猎活动,为饲养动物提供条件。陶器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逐渐定居下来。之桃以混砂灰陶为主,其次是混砂黑陶,还有少量泥灰陶和彩陶,质地坚硬,声音洪亮。石臼和石磨也是聚落的产物。石头纺车和陶器纺车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