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的战争

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的战争:

公元663年,白村河口海战。

日本自古以来就与朝鲜半岛有着不解之缘。在记载日本古代先民历史的神话中,以八千矛为代表的神很多都是从新罗(今韩国庆尚道)来到日本的。实际上,朝鲜半岛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扮演着大陆文明向日本传播的中转站角色。而且,日本和朝鲜半岛只隔着一对马海峡,这比渡海直接到中国方便多了。因此,朝鲜半岛在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4世纪中叶,日本利用半岛三国内战之机,开始向半岛南部地区扩张势力,建立殖民地“那仁”,并设立“日本政府”进行管理。三国之一的百济成为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国家领土的统一和国力的增强,日本加紧了对朝鲜的侵略。而北方正在崛起的高句丽,受到中国北方政权的压制,不得不开始将扩张重心南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其成为与日本的竞争对手,导致战事连连。日本战败后,日本的军力基本上被马海峡超越。随着与半岛各国关系的恶化,日本失去了从中国进口商品和先进技术文化的渠道,不得不冒险开辟一条穿越东海通往中国南方的新航路,并以“中国正统”的身份与南朝政权进行接触。与此同时,日本大和朝廷也想借助中国的政治权威加强在半岛的势力,先后向东晋、宋朝、梁朝进贡13次。这个时代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王时代”。

中国在隋唐时期重新统一。中国政局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东亚的格局。统一后,中国开始将东北的高句丽视为心腹大患,隋朝三次征讨。唐朝反而继承了这一政策,进一步插手半岛事务。结果中日关系恶化,双方都支持新罗和百济,使半岛内战迅速升级为东亚“国际战争”。

公元655年,百济和高句丽分别从西面和北面进攻新罗。新罗求援,五年后唐朝派兵救援,一举灭了百济,活捉了义慈王。百济残余两次向日本求助。日本亲自征召的皇后启明,于661年7月死于九州大本营,救援暂时搁浅。直到663年五六月,百济君主与臣民发生冲突。唐军趁机带着新罗再次进攻百济,包围了都城,水师封锁了百村河口,准备战斗。8月27日,在白村河口与前来援助的日军发生遭遇战,中日第一次直接军事对抗打响。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彻底胜利和日本的惨败而告终。日本势力迅速缩回到中国,为了应对可能的军事报复,转而加强海防。这场海战使日本当局清醒地认识到中日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唐朝在东亚确立统治地位的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并根据时局修改了对华外交政策。朝廷继续派遣“驻唐使节”加强和改善两国关系,其统治重心也转向内政。在未来的一百年里,日本将创造一个堪比盛唐的“和平文明”,建立一个安定繁荣的国家。中国在东亚主导的国际格局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592~1598中日韩战

16世纪是中日文明发展的分水岭。此时,早熟的中华文明虽然还能保持相当的国力,但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此时,日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持续百年的战国时期,是其国内政治势力的一次大洗牌。新兴的战国名称取代了腐朽的卫戍名称,成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由此,日本实现了数百年来未曾有过的统一局面,第一次将北海道纳入版图,虽然统一局面并没有那么稳固。然而,就是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日本统一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与旧的卫姓不同,战国姓往往更注重商业,这与欧洲的重商主义非常相似。事实上,丰臣秀吉得到了两个首都的商人的支持,他们依靠丰富的财力为丰臣氏家族的统一战争提供军费。反过来,丰臣秀吉给予这些商人特权,并在各地维护这些特权。所以这场战争多少有点早期原始积累的殖民战争。

此外,丰臣秀吉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战争削弱诸侯,从而加强丰臣氏家族的统治。毕竟,大量在战时成长起来的、作战经验丰富、冷酷嗜血的勇士,一旦进入和平时期,就会变成浪人,必然会转化为社会潜在的负面破坏力量,所以干脆把这个火药桶扔在海外比较保险。对此,各路诸侯可谓心知肚明。特别是关东的地名,如德川家康和伊达政宗,都尽力避免被送上前线当炮灰。

早在战争爆发前,丰臣秀吉就曾向朝鲜提议“向道学习”,自然被朝鲜识破并拒绝。其实秀吉也知道这条路不通,只是想找个借口。

1592(中国万历20年,日本鲁文1年,朝鲜玄祖25年)4月12日,侵华日军越过马海峡,第二天早晨在釜山登陆,战争由此打响。此役,日本* * *出动陆军15.8万,海军4万,精锐尽出。朝鲜弱小颓废,由于长期委曲求全,军事装备松懈,长期沉溺于党争,无力抵抗强大的日军。短短两个月,朝鲜“连失三都,十日崩”。就连林海军和顺两位王子也被日军俘虏。玄祖逃到北方的益州,向明朝朝廷求助。但是朝鲜在海上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从5月到7月,在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指挥下,朝鲜海军节节胜利,夺取了制海权,尽管这并不能挽回败局。

朝鲜频频求救终于引起了明朝的重视,决策者意识到“对朝鲜视而不见的真的是中国”。7月,明朝派了一小队人马去朝鲜救援,却被平壤打败了。这次失败促使明朝派出更大的军队,配备先进的火药武器。明军入朝导致战局急转直下,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失败。经过平壤之战等几次激战,1593年5月,日军基本退守釜山防御圈,但仍占领全罗和庆尚。双方开始和谈,鲁文战役结束。

然而,和谈只是丰臣秀吉的拖延战术。利用争取到的时间,日本保存了实力,重整了军备,特别是加强了海军建设。后来又故意向明朝提出极其苛刻的条件,导致和谈破裂。1597年,为“庆龙之战”再次爆发战争。李舜臣因日本成功利用双重间谍而被解职。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几乎将朝鲜海军全歼,从而解除了海上威胁。日军随后在7月开始了地面战场的总攻。与第一次战争不同的是,日军士气低落,战斗意志明显减弱,因此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基本被中朝联军遏制在半岛南部。不利的战局迫使朝鲜再次使用李舜臣,朝鲜海军随即得到重建,并且越来越强大,最终再次夺回制海权。中朝联军展开战略反攻,遭到日军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但日军局部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挽回其战略上的失败,从半岛撤军只是时间问题。就在日军在恐惧中挣扎和生活的时候,战争的冠军丰臣秀吉因病去世了。掌管全局的摄政王封锁了前线官兵的消息,以秀吉的名义下令撤退。至此,历时七年、耗资巨大的中日朝鲜战争以日本战败告终。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没有赢家:朝鲜作为唯一的战场,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失去了三分之二的耕地和六分之五的人口,尤其是许多工匠和技术人员,被日本所利用,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朝鲜是战争的最大输家;中国因张变法而有了难得的好转,但这种积累的财富很快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引发了新的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矛盾,最终葬送了政治命运。至于日本,就像几百年后的美国人一样,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错误的战争,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损失惨重,丰臣政权也因为战败而迅速崩溃。而德川家族后来居上,却实现了和平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这也可以算是日本民族的每一朵乌云都有一丝曙光。战争的最大赢家,在笔者看来,大概就是从未参战的建州女真了──战争削弱了中国和朝鲜,客观上为其赢得了生存空间和时间──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吞并了众多部落,进一步壮大了实力,为日后统一女真和反明战争积累了资本。

1894~1895甲午战争

战争的失败使孤立的日本再次自我封闭,中国主导东亚的格局得以保存。

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历史性地进入东方,原本封闭但稳定的东亚文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固有的“中国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瓦解。其中,日本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1868年,日本就单方面将中国的附属国琉球纳入其内政。1871年开始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染指台湾省,全面占领琉球,改称“冲绳”。中国失去了第一个诸侯国,但这只是开始。然后是越南和中亚,最后只剩下朝鲜。

早在1873年,日本就流行所谓的“征韩论”,原因有二:1。当时明治政府遇到了旧士绅的抵制,出于稳定内政的目的,不得不将国内矛盾外移;2.俄罗斯军队南下试图染指朝鲜,英国对琉球感兴趣。结果日本周边地区不稳定。出于先发制人的考虑,日本认为有必要在俄罗斯之前占领朝鲜。虽然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征朝派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们的主张仍然被统治派所接受。1875年,日本导演了“云阳事件”,并于次年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至此,日本人再次踏上半岛,开始挑战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分别发生在1882年和1884年的仁武兵变和沈嘉政变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这两起事件都保持和巩固了中国在朝鲜的主导地位,但1885年签订的《中日天津条约》却默认了日本在半岛立场的合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此时日本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地步,于是日本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为此,明治天皇率先在朝廷发起节食运动,以节省开支,购买先进的欧洲战舰。在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海军在硬件上已经基本赶上了中国。

1893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朝鲜大部分地区。朝鲜向中国求助清廷。但是根据天津条约,中国可以出兵,日本也可以出兵。一是日方搞外交造假,信誓旦旦不出兵。然后,它出尔反尔,悍然出兵朝鲜,造成了既成事实。吃了哑巴亏的中国开始和日本协商撤军。但由于李鸿章的盲目求和心态和朝廷内部分歧,中国无力应对这一问题,处处被动,日本继续增兵。意识到日本的“篡夺计划”,李鸿章盲目地试图依靠外交妥协来维护和平,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当时的中国海关英国税务总局赫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根本没有正义可言,除非以占人便宜为借口才能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属于中国。我不相信光靠正义能成就什么,就像我相信我们不能用一根筷子吃饭,我们必须有第二根筷子——力量。但中国人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希望用它来制服日本人的铁拳。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中国的盲目妥协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爆发了战争。

日本首先发动海上进攻,通过黄海海战将北洋水师赶回旅顺军港。为了保存实力,李鸿章让北洋水师在被摧毁前再也不离开军港,并轻而易举地将制海权割让给日本。日军在海军的保护下,大举进攻,从朝鲜打到鸭绿江,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辽东半岛。随着阿哈瓦的沦陷和辽东战役的失败,局势完全被日本控制,战争告一段落,清政府也开始乞降。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在日本下关春帆楼,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卢奥宗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最后一个附庸国——朝鲜。此外,通过削减土地补偿和开放内陆贸易港口,半殖民地化和民族苦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至此,历经千年的中国朝贡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开始逐渐取代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扮演主角。

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向全体士兵发出诏书,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史称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还有一种说法是抗战时间应该从1931的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结束,抗战十四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此后,他们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但国民政府采取了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主战场之一。8月1945日,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次民族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