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节目的播出时长为30分钟,但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对中国有重大意义,或者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间会更长。延长的时间将根据活动的规模和性质进行调整。以前央视的技术水平还不够24小时直播。只不过从每晚6点55分开始,在国歌和节目预告之后,推出《新闻联播》的倒计时是5秒。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响第一枪的重点节目。播出日期也显示是每天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栏目。当然现在没有这个概念了。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发布,从而确立了节目作为官方新闻发布渠道的重要地位,节目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世界大事”为宗旨;但是,新闻的顺序不是由重要程度决定的,而是由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决定的。按照播放顺序,大致内容是:政治局常委(PSC)的外交、出访、会议和视察活动,中央召开的会议,思想教育短片,短信(中国各领域的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中国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到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
在中国大陆,外国媒体甚至当地电视台对采访都有一定的限制(如灾难、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这里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级),所以《新闻联播》也成为了变相公开发布一些重要新闻片段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别无选择,只能引用它的片段和文字。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只引用中央电视台的片段来播放国际新闻。
此外,这个新闻节目在形式、主播风格、开场音乐等方面变化不大。主播之一的罗京曾经说过,主持人剪头发要得到导演的批准。其中,只有开幕动画有明显的变化,从中国书法字符,以电脑制作的动画标题与会徽两次。
2005年6月7日,由于直播南亚海啸募捐节目“爱无国界演艺秀”,中国地方电视台对央视新闻的播出被迫中断。
其他国家,如日本各大电视广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的早晚全国广播新闻),美国各大电视广播网都有类似的新闻联播栏目。
[编辑此段] ◆播出时间
节目于1978 65438+10月1开播,现于央视综合频道(1集)、新闻频道19:00首播。新闻频道21:00,中文国际频道(4套)01:00。(北京时间)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栏目定位
百姓说:“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
干部们说:“这里有人民的喜怒哀乐,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闻联播》进入中南海最快,是国家级电视新闻发布机构。CCTV-4的徐力同志指出,《新闻联播》对一则新闻的阐述,代表了中央政府的立场和对它的“定调”。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已经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拥有遍布全球的优秀记者,宣扬独家优势,汇集世界精华,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者;通过国际转播、央视国际频道重播、网络视频、台港澳媒体征集,举世瞩目。
新闻联播是“特别记录”领域的先驱。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说:“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更关注新闻价值。原来课本上说“新闻”是“近期事件”,可能不全面。(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发布的时候,也不是最近。还有,我们说新闻是一系列的事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点。”
《新闻联播》讲究规范和客观,坚决不走“讲新闻”的娱乐路线,也不说“下一条新闻再说”之类的“废话”。
[编辑此段] ◆新闻联播发展史
1976年党的生日,根据全国各省电视台的意见,北京电视台首次播出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各省、直辖市10多家电视台发射信号。播出时间为10 ~ 15分钟,只有外景片,演播间没有口语播出。早期的《新闻联播》地方新闻大多是通过飞机或火车发往北京,要等长达一周或长达半个月的时间才能与观众见面。
1978 65438+10月1,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从1958央视成立之初,新闻栏目就承担了“新闻建立”的职责。《新闻联播》是目前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全球受众最多的电视节目。
65438+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巧合让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所以,她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新闻联播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它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国30年来的日常变化。所以,她是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从党的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老人到孩子;从白领到蓝领...是她的忠实观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在同一个时空下,关注着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她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从1979年9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设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其采编发行五分钟的国际时事通讯;播放英美共同投资的“联合独立电视新闻社”的外景影片;并从香港收集新闻,空运到北京。
从劳动节1980开始,国际新闻的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后来《新闻联播》改进了编排,不再把口头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网,巩固了其领先地位。这一时期,地方电视新闻由微波干线改为空中传送,新闻联播时间增加到30分钟。
1981春季召开的青岛会议,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是央视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央视做贡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播出《新闻联播》节目。这使她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最大的记者团队,并建立了世界上受众最多的新闻传播网络。全新的管理理念、优秀的人才团队、务实的专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的不断进步。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导者。
从1982报道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央将重大时事新闻发布时间由20: 00提前至19: 00,重要新闻率先在新闻联播发布。从此,无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无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从9月1日1982开始,重大时事新闻首先由新闻联播发布,奠定了她作为独立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从1984开始,新闻联播派出外国记者包括中国台湾省电视新闻。并与亚洲广播联盟A、B、C区国家和地区进行新闻交流,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报道。
新闻联播从1987开始收录CNN等国际新闻。
1991 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已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记者站,并与CNN等世界知名电视台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流合作关系。“发扬独家优势,汇聚天下英才”成为她的宗旨和特色。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成为“新闻联播”、“我台刚刚收到的新闻”;《新闻联播》播出的内容往往成为海外各大媒体的国际报道。所以,她是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
从1996 65438+10月1,新闻联播从录制变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了与时间赛跑的新时代。
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和“新闻联播”走向全球。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来越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来越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精神,关注普通单位的经历。弘扬了真善美,发挥了“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的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每个节目各有侧重,《新闻联播》是所有新闻的精选和汇总。与此同时,新老播音员的更换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编辑此段】◆《新闻联播》主持人阵容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1961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73被选上,调到北京电视台。吕大羽、刘佳、赵忠祥、鲁静、刘阳、何红梅、薛飞、杜宪、张峥等人也纷纷播报新闻联播。邢质斌在《新闻联播》中站岗时间最长。他作风低调,坐稳打地板,退居二线“师徒”。
罗京从65438到0983在央视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平和、稳重、权威,气息和唱功都很高。
李同志1989从甘肃电视台提拔到中央电视台,气质出众,端庄典雅。
业务指导主席李瑞英的声音恰如其分地融合了王的甜美和敬一丹的严肃,播音针对性很强。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王宁1981青岛31毕业,1983进入青岛电视台,1986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在央视当选新闻播音员。
张于1982从北京广播公司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他的广播平易近人,很受观众欢迎。
2006年6月5日,2007年2月6日至9日,李、康辉、海霞、郭志坚先后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如今已与四位老主持人交替主持节目。
[编辑此段] ◆新闻联播的幕后故事
冀:带着机关枪去吃饭。
记者必须有职业素养。伊拉克战争一度被媒体定性为直播战争,所以要求记者走在士兵前面。这是一种职业精神。军事记者有时候真的要直面死亡,抢最新镜头。
2005年3月,我带队采访了在利比里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国维和人员。在我们抵达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周前,九名巴基斯坦维和人员在部落冲突中丧生。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最高指挥官作为西南战区司令,听说中国央视要来,一定要请他吃饭。到了约定的时间,两辆满载全副武装的士兵、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的卡车来接我们,一前一后严密保护,沿途各个路口都有士兵把守。虽然饭后大家都吃了一碗泡面,但这是我吃过的最隆重的一顿晚餐。
我们去采访了中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工兵分队。他们负责公路大桥梁修建的维护。工地大部分在丛林里,白天现场平均温度在45℃以上,但我们准备中午拍摄。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必须穿上秋裤,并且把裤腿的袖口扎紧,在地下蒸,在上面烤,最后到没汗的时候,头就迷糊了。
而最恐怖的是流行病。中国维和人员驻地刚果(金)是疟疾高发区。我在MONUC的局域网上看到一个统计,2004年,260名驻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联合国维和人员死亡,其中40%死于疟疾。虽然出国前打了疫苗,吃了预防药,但防不胜防。
我们在苏丹采访维和部队时,和官兵一起住帐篷,吃压缩干粮,喝限量供应的饮用水,每天在50℃的高温下干10小时的体力活。除了疟疾、脑炎、霍乱等疾病在当地高发外,水中还有一种虫卵,进入人的皮肤后会造成永久性失明,称为“河盲”。当时净水设备没到,洗澡都不敢洗。几乎每个人都有皮疹和腐烂的裤裆。
高伟强:看猴子是我小时候的愿望。
1996春运前夕,春运报道如火如荼。当时大部分新闻都在鼓吹“春节送礼新概念”,送软盘、书籍、磁带之类的,但我觉得自己还缺少一点对文化的关注,想做一个年俗的专题报道,却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看到儿子在做老鼠剪纸,突然找到了一个突破点,把整篇报道打通了,由此引出了持续了12年的十二生肖年度定制报道。
1996大年三十,轻松有趣的老套新闻《鼠年》在新闻联播,引起不小的轰动。第二天,新闻中心接到很多电话,问:“新闻联播是不是要改进了?”导演回答说《新闻联播》一直在改革。
《新闻联播》所有新闻播出时都有标题和记者名字,除了我2006年的民间报道《狗年狗说狗》,播出时既没有标题也没有记者名字。我当时还很疑惑,以为是技术有漏洞。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慎重的决定,理由是“画面太美了,我真的不想毁了”!
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的“猴年”,因为看猴子是我整个童年的愿望。我在宁夏长大。小时候爷爷给了我一张清代北京动物园的门票。票上的两只动物是猴子,但当时宁夏还没有猴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去北京出差,才在动物园里看到足够多的猴子。看到《新闻联播》播出的《猴年说猴年》,真是百感交集。那份报告也融合了我对猴子的所有感受和记忆。
沙:我是“新疆罗京”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其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南疆和北疆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从1980开始,我们把《新闻联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播出。
《新闻联播》刚开始的时候译播周期比较长。1980我们把《新闻联播》的重要新闻整理成半小时的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到1982,改为一周三期;1986隔天第一期;到1999年9月1,我们有了一次“大提速”把当天晚上编好的新闻联播提前到11;2006年9月15,再次提速,晚上9: 30开播。
节目提前播出,我们的工作很累,但是观众再也不用半夜看《新闻联播》了,收视率一下子就上去了,观众打给我们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些观众不叫我的名字,只叫我“新疆的罗京”。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我们编译中心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了中央电视台,这是我这个“新疆罗京”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来到北京。虽然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等。那些以前无数次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我很熟悉他们,但是我很自豪能亲自出现在那里。尤其是参观《新闻联播》演播室的时候,坐在罗京坐过的椅子上,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节目也走出了国门。因为语言相近,我们新疆电视台的哈萨克语频道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都可以看到,落地哈萨克斯坦。那里的观众非常喜欢我们的节目。蒙古的哈萨克族人经常看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