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古城堡峡口古城堡

峡口古城堡位于县城以南80英里处,因石霞山口而得名。早在汉代,石霞山谷就被称为泽索谷。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元初二年(前85年),赵涵在泽索谷设立日勒校尉,屯兵防守。唐朝有平和城和戎,是战争的武器,也是军旗的象征。和谐意味着和平。此后,历代王朝都因其防御地位而受到重视。

石霞山有两座山对峙,道路曲折,但它只有一百英尺宽,约五李龙,这是陡峭的,而一个人守卫它,一万人不能强迫它。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刑部大夫姚晨以慰问陕西前左的身份视察河西军事防守,途经石头峡谷,兴高采烈地在峡谷北面的山崖上写下四个大字锁控金川,以示此地之危。它将被镌刻,成为一座丰碑。在锁控金川对面西山的险峻山岩下,有一处明清士兵居住和守卫的营地,当地人称之为营盘台子。

没有文献研究峡口古城堡的年代。残存的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城堡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300米。呈长方形,西部管城(外城)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古城有两座东西向的城门,东西向的街道贯穿全城。城内的府衙、庙宇、店铺、营房、马房、私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城墙又高又厚,里面是夯土墙,外面是砖包,非常坚固。城上有矮墙、裙墙、楼阁,城下有护城河、水池环绕,配以关城瓮城,蔚为壮观。城门洞全部用砖砌成,中间用铸铁填充,坚固如金。东门直通石峡口,西门与外城相连,北面靠近长城。被喧嚣包围,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明朝万历元年(1573),巡抚动用民力加固峡口古城,增设悬楼、敌角台等防御设施,满足防御需要。据《干镇冰之坊》记载,明代夏口驻兵有702人。峡口古城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邮政传递和投递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设置夏口驿站,有士兵40人,骡马465438匹,专事邮政。设夏口投递处,兵22人,车皮23辆(车),专事投递。在古城东石峡谷设云铺,古城西设凤城铺。每家店铺配备5名甲士,专门负责急送。这两家店铺面对着峡口古城,彼此形成犄角。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在石霞关修建了一个养马场。人们又把石峡口山叫做赛马场山。

清初设立夏口营,顺治年间(1644-161),设乾宗一员,领兵防守。康熙十三年(1674)升为驻军。雍正七年(1729),驻军升级为都司,从此成为定制,从清朝末年开始。清朝夏口营有195名士兵。明清时期,仍在夏口古城设置夏口驿站,有19兵60马,专司驿传。峡口堂位于古城西门外,有6名士兵,16匹马,专司池塘事务,为公干路人供水。

驻扎在军队里的部队负责防备敌人。平时练兵,听鼓听角,战场点兵。一大早,号手就在墙上吹响了他的号角。军号一响,马夫准备上马,骑士们骑着同色的马冲进教场,飞奔射箭。将军在台上观看。举红旗的时候武士要出列,举黄旗的时候开弓前射箭,天天如此。每年8月15日参加赣州抬标营,这里夏口营的马最壮,勇士武功最高,常得第一名。

夏口都司最后一任主任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他已经80多岁了,被称为劳思。村民戴家有一块名为“石峡口堡”的石碑,四个大字和几个小字是秦送给都司衙门的,是难得的实物。

峡口城堡街对面有一座古建筑,建在市中心的街上,建于明朝。每天都有甜甜凉凉的路人要经过这栋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光绪二十三年(1897),维修移至北门附近位置。民国三年(1914)悬挂大匾,古朴苍劲。

明清时期,夏口人不种田,不收粮。孩子生来是吃皇粮的,男人是守关带家的兵。今天的夏口人,大多是当时士兵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