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任的历史典故?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14岁时,被地方官员推荐为“神童”入朝。他本可以不参加科举而获得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碰巧那次考试的题目是他做过的,也是几个名师指导过的。就这样,他不费吹灰之力从一千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受到皇帝的称赞。但是颜姝并没有自满,相反。
在接受皇帝第二次面试的时候,他把真相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在课堂上再提一个问题来考验他。皇帝和大臣们商量后,提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题目,让颜姝在课堂上写。结果,他的文章受到了皇帝的称赞。
颜姝做官后,每天处理完公事,总是回家闭门学习。后来皇帝得知这一情况,非常高兴,封他为皇太子以下的官员。晏殊去称谢皇帝时,皇帝称赞他闭门苦读。
颜姝道:“不是我不愿意去参加宴乐,而是我家穷,没钱,所以不参加。我为皇上的夸奖感到羞耻。”皇帝也称赞他真材实料,淳朴老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几年后,他被提升为总理。
颜姝得到皇帝赏识重用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诚实守信不出轨,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重要!
2.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我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每次我借书,他都告诉我期限,按时还,从不毁约。人们愿意把它们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了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于是决定抄一本。但是还书的最后期限快到了。他不得不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妈妈说:“儿子,现在是午夜了。好冷啊。天亮了再抄吧。人们不是等着这本书来读的。”
宋濂说:“不管有多少人等着看这本书,都要在截止日期前归还。这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你说话做事都不诚信,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一次,宋濂要去请教远方的一位著名学者,约好了见面的日期。但是出发那天下雪了。当宋莲拿起行李准备上路时,她妈妈惊讶地说:“这种天气怎么能远行?”况且老师已经大雪封山了。
你这件旧棉袄,也抵抗不了山里的寒冷!"宋濂道:"妈,今日不起程,误了飞黄腾达之日,这就放我鸽子;站起来就是不尊重老师。不管雪有多大,我都要去。"宋濂到了老师家,老师感动地表扬他说:"年轻人,要守信用,要好学,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
3.让一棵树代表这封信
春秋战国时期,秦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当时正值战乱频仍、人心惶惶之时,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下令在京城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十尺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二两。
围观的人都不相信这么容易的事能得到这么高的奖励,所以没人愿意试一试。于是商鞅把悬赏金提高到50金。四赏之下必有勇者。终于有人站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赏了他五十金。商鞅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商鞅接下来的改革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逐渐强大,最终统一了中国。
4、篝火戏:
周幽王有一位最受喜爱的公主,名叫宝斯。为了赢得她的微笑,周幽王下令在首都附近的20多个烽火台点燃篝火——篝火是边境警报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要呼叫诸侯救援时才能点燃。
结果王子们一看到篝火,就领着士兵匆匆赶到,意识到这是国王为了给妻子微笑而设的诡计,然后愤然离去。看到平日里很有威望的王子们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终于开心地笑了。
五年后,又一次大举进攻周,幽王的篝火重新燃起,群臣却迟迟未到——谁都不想再上当。结果,幽王被迫自杀,被褒扬俘虏。
5、一个承诺:
秦末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季布,他说话算数,名声非常高。许多人和他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当时甚至有一句谚语:“得一诺,不如得一百斤金。”
后来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老朋友们不但没有被重金迷惑,还冒着九族灭绝的危险保护他免遭灾难。一个人诚实守信,自然会得到很多帮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另一方面,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对朋友失去信任,表面上就会得到“好处”。但为了这个利益,他毁了自己的名声,这比物质上的东西重要得多。所以,对朋友食言,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