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顿历史
传说在1590年,年仅26岁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一次下落实验。他特意请了一些大学教授来观看,很多人闻讯赶来观看。
我看到伽利略带着两个铁球,一个重45.4公斤(100磅),另一个重0.454公斤(1磅),他像一个出征的士兵一样爬上塔顶。当他向人们宣布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会同时落下,同时落地时,塔下的人们议论纷纷:“亚里士多德真的错了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家伙一定是疯了!" ……
当伽利略听到这些评论和嘲笑时,他很平静。他自信地大声说:“先生们,不要妄下结论,让事实说话!”说完,他伸出双手,让两个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只见它们平行落下,越落越快,最后,“砰”的一声,它们同时落地。面对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那些亚里士多德的忠实追随者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灰溜溜地走开。比萨斜塔实验不仅推翻了古代权威的错误理论,结束了其在学术界近两千年的统治,而且开创了现代科学实验的新纪元。
第二部国产短篇小说
吴老师1916考入南师大理化系,师从留美归来的胡博士。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吴在家里对x光有了一定的了解。1921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今年年底,吴去了美国,并以1922的开头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A?h?康普顿作为访问学者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23正式成为大学教授。当年5月,康普顿发表论文解释了X射线被石墨散射后频率变化的现象(以下简称康普顿效应)。当时也研究这一现象的美国物理学界重要人物杜安(Duane)有所谓的“盒子效应”和“三重辐射”理论,因此他强烈反对康普顿的工作。吴对作为散射物质的十几种元素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康普顿的理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些成果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关注和认可。相关数据被一些国际著作引用。吴先生在1926获得博士学位。国外一些物理教材把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荀攸效应,是因为尊重吴先生的工作。
还有几个著名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
钱学森
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即将开始,但当时天气非常恶劣。能否发射,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钱学森都有不同意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份发射报告必须由三个人签字,然后请示聂荣臻元帅批准。但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说不能发,钱学森却很有把握地说可以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 1的局面,于是就把钱学森亲笔签名的报告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爽快的批了发射,还说如果只有那两个签名没有钱院长的签名,我就不敢批了。你认为这枚导弹发射成功了吗?结果这次导弹真的成功了。
泡利
有一次,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泡利离开会议室,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像你这样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不发。泡利想了一会儿,然后转向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雷斯彻说:“如果你作报告,情况会更糟。当然,除了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场白。”
鱼貂
在德国,很多人喜欢听音乐会或者看歌剧,费希尔也是一个爱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乐厅、歌剧院有演出,他都是必看的观众。一天,这个城市碰巧有一场歌剧演出。实验结束后,费希尔收拾好他的实验室,前往歌剧院。他一进歌剧院,就发现一些人离他很远。他没有介意,开始找自己的座位。一找到自己的座位,周围的观众就表现得很奇怪:刚开始是窃窃私语,然后就像有人下了命令一样,大家都拿出手帕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样扭动着身体,有的人还想从座位上逃走。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大喊:“哪里臭了?谁把这个刚从马厩里出来的马夫放进了剧场!””费希尔这时候从如梦初醒中醒来。原来他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站起来,迅速离开了剧院。回到家里,费希尔小心翼翼地洗了个澡,从里到外换了身衣服,但那股味道依然存在,仿佛是从他的皮肤里散发出来的。费希尔有点郁闷,看来歌剧看不成了。但是对于科研来说,这个牺牲不算什么。
居里夫人
就在居里夫妇越来越出名并进一步研究镭的时候,居里先生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了。怀着巨大的悲痛,居里夫人拒绝为居里先生举行游行和演讲,只要求以最简单的仪式将居里先生安葬在家乡母亲的墓地。
居里夫人一边教书,一边继续深入研究镭。她还组织了一个镭研究小组,向世界各国介绍镭这种神秘的元素。1911112月,瑞典学院科学博士宣布授予她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只有居里夫人两次获此殊荣。像往常一样,居里夫人将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公开演讲。陪同她的是她的姐姐和大女儿伊琳娜。
诺贝尔
诺贝尔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富已经积累到30亿瑞典元。但是他和很多有钱人很不一样。他一向鄙视金钱和财产。母亲去世时,他把母亲留下的全部遗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只留下一张母亲的照片作为永久纪念。他说:“钱只要能解决一个人的生活就够了。如果太多,就会成为遏制人才的洪水猛兽。对于有孩子的人,父母只需要给他们留下教育费用。给他们除了教育费用以外的额外财产是错误的,也就是鼓励懒惰,这将阻止下一代发展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