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打陈独秀。当你把冯、吴刚和放在一起,差别就出来了。

昨天是7月1建党日,也是中国和香港回归25周年。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晚会上,众多明星云集,两岸艺术家纷纷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贺。

在庆祝的同时,也要记住历史和伟人,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站起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为的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寻求国家发展的思路。

1920年,陈独秀先生在上海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我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分为上海、武汉、长沙、北京、广东五个支队。

这次会议确立了中国未来要走的社会道路,明确了要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知识。

这一年,陈独秀先生42岁。

1942年,陈独秀逝世于四川江津。他今年63岁。

虽然陈独秀先生对后期的社会发展方向另有思考,但不可否认他的贡献。

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人。

从80年代到现在,41年期间,很多历史影视作品里都会有陈独秀先生的身影。

扮演陈独秀先生的人很多,每个人表达陈独秀先生的方式都略有不同。

今天我整理了饰演陈独秀先生的冯、吴刚、三位演员的资料,给大家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诠释伟大的陈独秀的?

01,冯

年轻人可能不熟悉冯这个名字,但上一辈的长辈一定看过他的戏。

尤其是2001,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演的安嘉禾,说明了一个绅士背后是一个阴险的“家暴男”。

他的搭档是当时的一线演员,梅婷。

因为冯在剧中的精湛表演,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他上街,就会有人问他:“你不会像剧中那样对待你的妻子吧?”

冯无奈的否认,但对方还是会说:“你打的太恶毒了!”

虽然距离这部剧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冯也演过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但在观众心中总有一个安嘉禾留下的“影子”。

但在2011中,冯以“阴险”的面目扮演陈独秀先生,获得好评。

当初韩三平导演准备拍《大复兴之初》,基本上主要人物都已经选好了。扮演毛泽东主席的演员是刘烨,扮演李大钊的演员是张嘉译,扮演冯的演员是冯巩。

值得一提的是,冯是冯巩的曾祖父。冯巩打扮起来就像他的曾祖父。

不过,饰演重磅角色的陈独秀的演员还没定下来。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助理导演突然想到自己正在看的一部剧,剧中男主角叫冯,他觉得以他的气质和扎实的表演功底,一定能胜任陈独秀这个角色。

当冯被请去扮演陈独秀先生时,他大吃一惊。他问导演:“你为什么选我?”导演的回答是“我欣赏你自己的脱俗气质”。

冯一开始以为他演的陈独秀能说几句冷嘲热讽的话,讽刺他像个影视剧里的人。

导演给他讲了一个剧,他就明白了,这个剧里的陈独秀先生是最贴近历史的,他要呈现的是一个思想前卫、关心国家安全的革命伟人。

这时,冯开始重新审视剧中角色,阅读陈独秀先生出版的《新青年》报,并收集了大量资料用心观看。

开拍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场景是火车到站的场景。他穿着花呢外套,皮鞋,提着一个手提箱。因为拍摄背景是冬天,所以特意给了他一条围巾。

在导演要求行动之前,冯给道具组提了建议。

他说那个年代的围巾比较长,比较宽,很重,而且一定是手工编织的。

道具的加持可以给演员足够的信心。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他的围巾一直在衣服里,透过外套的领子只能看到一点颜色。

这是演员对角色的追求,对背景的追求,对表演的追求,再小的细节。

剧中有陈独秀先生站在学校高台上的独白。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要想真正解放思想,就必须抛弃两千年的固有观念,彻底推倒人民心中的大山,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自由、民主、主权前进。

冯把这一幕处理得很超前。他没有用抑扬顿挫的方式说教,却激情四射,歇斯底里,甚至失声吐口水。

他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在民族遭受严重灾难和压迫的时候,陈独秀先生是第一个敢于牺牲自己,敢于渡江的人。他想冲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在陋室吃老北京涮羊肉。

在极度生活化的场景中,两人勾勒出了民族从古至今的变迁,并对未来他们将带领民族走什么样的思想道路达成了理解。

最后陈独秀先生把酒倒进铜锅的烟囱里,炭火不时升腾,从烟囱里蹦出来。

烟囱里冒出的火象征着革命的火焰已经开始燃烧。

相机给了陈独秀先生,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因为他知道今晚的谈话将会改变国家的命运,而且方向是正确的。

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活泼、风起云涌、朴实无华、胸怀振兴民族大志的革命家陈独秀先生。

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形象代言人。

02.吴刚

2021年5月,《光荣与梦想》正式上线。这部剧讲述了我党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其中陈独秀先生的形象由老戏骨吴刚饰演。

大家都熟悉吴刚先生。在几年前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他扮演了刚正不阿的秘书李达康。在《生活的乐趣》中扮演阴郁狡猾的迪安·陈萍萍。

当剧组公开演员名单时,很多观众对让吴刚扮演陈独秀先生表示怀疑。首先从形象上看,吴刚的长相和年龄都有点老。

剧中陈独秀先生的年龄应该在40岁左右,而吴刚当时已经59岁,即将步入六十几岁。

吴刚自己也知道自己外表并不出众,所以他坚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从陈独秀先生的内心寻求思想上的亲近。

他看了历史上所有关于陈独秀先生的报道和描述,仔细研读了陈独秀先生的著作《独秀文存》。

这部著作分三部分,记录了陈独秀先生的思想历程。

吴刚认为陈独秀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刚正不阿的人,不谄媚不媚俗。

所以他在解读陈独秀先生的时候,比较正式和严肃。

剧情发展到1926和1927,两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陈独秀先生意识到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机会,迅速将周恩来召到上海。

陈独秀先生的身体已经被紧张的工作压垮了。在病床上,他的手紧握着坐在床边的周恩来的手,声音有气无力地说,“我认为是时候发动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了”。

他的眼神很坚定,说话的时候一字一句。

吴刚选择“断字”,可以反映出陈独秀先生在起义中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随后,各方人员准备消灭军阀残余部队。

战争的场面是残酷的。工人们死伤惨重,但他们并不害怕。他们为自己和他们的信仰而战。

剧中还有一个场景是年轻时的毛泽东,因为思想与现实的困惑与分裂,特意去拜访陈独秀先生,寻求答案。

陈独秀先生心平气和地听着毛泽东的情况,他的目光更像一位父亲。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他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在外国教室里学习的样子。

他慢慢站起来,走到毛泽东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考验自己,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不仅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意志和能力。能受多少委屈,就有多少苦难。”

两个人面对面,短暂的几秒钟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对方的眼睛。

最后,陈独秀躺在红楼二楼的窗户上,看着毛泽东提着行李和雨伞大步离去。仿佛过了一万年的一瞥,在他心里,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一定会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毛泽东回头看了看陈独秀先生,先生慢慢地从他刚才的思绪中抽离出来。这一次,他的眼神不是坚定的,而是一种爱,因为他深刻体会到了乱世中完成一件事是多么的艰难,更何况这个孩子以后还会肩负更大的任务。

毛泽东向老师鞠躬,陈独秀举起手向学生们告别,但手举到一半又停住了。他害怕这一波会是永别。

陈独秀先生注视着毛泽东,直到走到拐角处,再也看不见他衣服的摆动。

使命已经移交,新的道路即将开始。

而吴刚饰演的陈独秀,则更加深刻、端庄、谨慎、稳重,有一代伟人的好气质。

02.于和伟

于和伟是最近扮演陈独秀的演员,受到最多的赞扬。

2021,建党100周年,为了向历史和伟人致敬,觉醒时代诞生了。

无论是道具、场景、服装、剧情、演员都很到位,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该剧以五四新文化为背景,主要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相识到相知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人生。

这部剧是第一部以陈独秀先生为原型的影视作品,那么剧中的陈独秀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形呢?什么性格?导演总是三思而后行。

曾经,人们对陈独秀形象的认识或多或少是有分歧的,但这一次导演将呈现一个全新的陈独秀,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这不是于和伟第一次扮演陈独秀先生,但为了更接近陈独秀先生,他又把以前学过的资料看了一遍。

认真看剧本的时候,一有灵感或者发现不对的地方就给导演打电话,不分白天黑夜。

可以说,于和伟扮演了陈独秀先生的“活”。他在诠释人物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走路时摇胳膊,情绪激动时摇头。他完全是一个中年大叔,有点大男孩的性格。

剧中有一个春节吃饺子的场景。工人葛树贵去陈独秀家帮忙。他看到陈独秀先生在包饺子,就开玩笑说:“你这么大一新生,还亲自包饺子!”

结果陈独秀先生居然自嘲说:“我还是自己上厕所吧!”

一问一答,陈独秀先生不拘小节、直爽耿直、坦诚直率、火爆火爆的个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事实上,这句自嘲的话是于和伟自己加上去的。通过他的分析,他觉得陈独秀在性格上是个大男孩,在解读他的时候需要更活泼一些。

另一方面也让生活更加生动。

当时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胡适先生、鲁迅先生等人正在家里讨论。大家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黄瓜,嘴里都在嘀咕。

还有很多场景极其接地气,那么从导演到演员为什么还要追求生活呢?

因为只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才能感同身受。

剧中的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等人物,为什么痛恨战争,因为战争毁了很多人,过着漂泊的生活;他们为什么要定义民族思想?因为他们看到了西方人的思想,而且总是一尘不染,最终会被淘汰。

而对生命的强调,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在为理想奋斗的时候,也是普通人,也在战争中,也曾是倔强的人。

李大钊带陈独秀出狱时,看到送行路上的难民。

他们甚至身体有缺陷,躺在黄土地上,身上盖着一块破烂的破布。

即使是四肢健全、无病无灾的人,也因为长时间不吃东西而无法说话。

所以,当陈独秀先生看到自己的同胞赤身裸体睡在风中时,泪流满面。

他咬牙切齿地对李大钊先生说:“我们要建立一个能指引方向和光明的党,建立一个能使我们的人民像人一样生活的党。”

于和伟的表演感动了许多观众,我的鼻子和眼泪都掉了下来。

正是这一代伟人能看到人民的苦难,能为人民的苦难而悲伤,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陈独秀先生除了是个伟人,还是个父亲。

起初,陈独秀先生的两个儿子与他的选择有着不同的思想立场。

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陈乔年和陈延年决定出国深造。

兄弟俩早早的就到了码头,哥哥正在整理行李箱,弟弟却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远处。

他期待着父亲的到来,他想再次和父亲告别。

他问弟弟:“我们爸爸会来吗?”

哥哥不耐烦的回答:“我不知道,来不来我都不用去,没关系。”

尽管陈乔年说没关系,但他耷拉着脑袋和严肃的眼神出卖了他。

要知道,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年轻人。

铃铃铃,挂在黄包车上的铃响了,陈独秀先生已经到了。

他抱着一大袋油炸花生米,还向儿子炫耀昨晚自己炸的,满脸自豪。

陈乔年还开玩笑说:“都烧焦了,好尴尬!”

父子俩没说保重,却用了这种幽默又没必要的语气来代替保重。双方都怕对方太伤心,这也是父子间的默契。

陈独秀先生,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一刻也不敢离开儿子。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但他们从来没有下降。

于和伟对眼泪的处理反映出,虽然陈独秀先生不愿意让儿子出国,但这是他们的必由之路。同时,他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所以,眼泪千万不能掉。

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先生,通过银幕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热情奔放、诚实坦率、朴实刚毅的革命者形象。

摘要

冯、吴刚、饰演的陈独秀先生各有千秋,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在荧屏上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发挥伟人形象,人人独尊,这一点很棒,让我们更加了解陈独秀先生。

最后,我呼吁大家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