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人类从生产力发展中突破的三次革命(1)
背景: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方面是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的方法和技术,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混日子”现象普遍存在。
在那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一些人主张改进机器设备,而另一些人主张改变工资和报酬制度。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泰勒主张实施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理论有其特定的背景。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产物,更适合劳动密集型行业。
思想实质: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劳资双方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提出了八项变革,包括:①劳动定额原则。当时实行经验管理,资本家不知道工人能完成多少工作。他们总是认为工人做更少的工作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所以他们延长了工作时间。而劳动者并没有因为延长工作时间而提高工资,所以用“偷懒”来被动对抗。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有合理正常的工作量。这里的“合理日工作量”类似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了得到这个有科学依据的“合理的日常工作量”,泰勒进行了工作时间研究、时间测量、工作日现实主义、行动研究等。(2)选择一流的工人(即工作适应性原则)。泰勒认为“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既有能力又愿意去做的人。对于不愿意努力的,要采取说服、教育、惩戒等措施,用奖励性的薪酬制度让他们努力;对于那些身体和智力不适合其工作的人,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或者将他们重新分配到其他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在泰勒看来,人力的自愿科学管理是工人成为一流工人的决定性因素。③标准化原则。在传统工厂中,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往往由自己或师傅根据经验决定,工人的劳动和休息时间以及机械设备也由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过去的记录决定,缺乏科学依据。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甚至机器的安排和工作环境的布局,以消除各种不利因素。④激励报酬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这是激励工人努力工作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其具体内容是由当局确定一个工作定额或标准,然后采取一种激励性的报酬制度,称为“差别计件工资制”。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工资率发放,没有达到定额,就按低工资率发放,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工人。后来泰勒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任务与奖金工资制”。工人不论生产水平高低,日工资都有保障,超过工作量还有奖金。⑤劳动者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场精神革命(雇主和雇员的密切合作)。双方都不应再关注剩余的分配,而应关注增加剩余的数量。只有创造更大的剩余,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分配。⑥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本质上是强调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其分工原理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仍然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⑦实行长期工作制。传统的1长工负责所有管理职能,必须具备各种素质,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少。因此,泰勒设计了八个功能性的长工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只听命于一个长工,还要听命于承担不同职能的几个上级。事实证明容易造成混乱,所以长期职能工的制度一直没有推广。⑧在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中贯彻例外原则。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将一般的日常事务委托给低层管理人员处理,他们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决策权和监督权。
成就:二战期间,美国充分运用泰勒的“更科学、更规范的工作”方法,使美国的生产力爆炸式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生产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加起来还多,这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正是从二战的经验教训中,欧洲和日本认识到了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泰勒的工作方法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和爱德华·戴明(质量管理)引入,促成了欧洲的复兴和日本的重新崛起。
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加工制造业或多或少都在应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比如激励报酬的工资奖金制度,设置定额,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工人发放额外奖金,以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再比如标准化原则,每个工人负责产品生产的一部分,而不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把生产过程分成几个小的、标准的、单一的动作,使用单一的工具,可以减少工人更换动作和工具的时间,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他们只需要掌握一种技能和一种工具就可以投入生产。策划和执行只能分开。现代组织大多实现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组织中有人负责管理但不负责生产。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本质上是体力劳动者生产率大幅提高的结果。
泰勒的贡献还不止于此。生产力发展后,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大大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下降,社会地位上升,从无产阶级上升到中产阶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社会阶级结构从一个充满斗争和仇恨的哑铃型社会变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橄榄型社会,造就了我们所熟知的发达国家。再加上人们有很多多余的时间,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水平,推动了更大的“上层建筑”革命——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建设知识社会。目前美国体力劳动者只占65,438+00%左右。德鲁克预言,2030年将完成一次社会转型,真正进入全面的知识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