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故事概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与元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持不下,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突袭了袁俊在吴超(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然后打败了袁俊的主力。这场战役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北部,黄河以南,距许昌不到200里。是河北到河南的军事重地,因震惊世界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东北2.5公里的官渡桥村一带。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起义虽然在东汉末年被镇压下去,但却沉重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州县官吏垄断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组织“三部曲”(私人武装)占领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演变成长期的争权夺利和相互吞并,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悲惨景象。当时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袁绍、河内张杨、禹岩曹操、徐州吕布、扬州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南阳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连年征战中,袁绍和曹操逐渐发展壮大。建安三年(198),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青、幽、冀、泗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带汉献帝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优势。建安二年(197)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以“冯诏不得为臣”为名,攻打袁术,灭之。然后,他消灭了吕布,并利用张洋的内部斗争获得了河内县。从此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从而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对峙之势。袁绍当时的兵力远超曹操,自然不甘于曹操之下。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绍精选65438+万精兵,万战马,企图进攻许昌南,官渡之战序幕拉开。汉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大败袁绍的军队。东汉末年,豪强独立,征战中原。当时袁绍拥有河北、青海、幽州、河北四个州。他依仗自己充足的兵粮,密谋在兖州、河南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654.38+万兵南下。在此之前,曹操已击败与袁绍结盟的刘备,转战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攻打元将军颜良,在白马(今河南滑县)击败袁俊。袁绍首战失利,精神受挫,改分兵进攻为合围。两军在官渡交战数月。与此同时,曹操因为缺少士兵和食物,一度想保卫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于迅认为,曹骏以弱胜强,此时退兵会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袁俊低估了他的敌人,内部分裂,僵持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会改变,这是一个惊喜的胜利。曹操相信了他的话,派军队袭击并烧毁了袁俊的运粮卡车。他还带领一支精锐部队5000人袭击了袁老巢(今河南)的粮库,消灭了,烧毁了所有储存的粮食。消息传来,袁绍及其部下动摇,纷纷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敌人七万余人,袁绍父子仅带八百人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官渡之战是元曹势力转变的关键一战,当时中国北方被分割统一,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曹骏在这场战斗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元曹合并之争虽然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实现地区统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