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书或古往今来对曹操的正面评价(全部)

史书对曹操的评价是:“才气最盛”,“治天下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写诗,一生也是英雄。”著名的《让郡知书》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字字光明磊落,真诚无比。曹操动情地说:“让天下没有孤儿。不知多少人当皇帝,多少人当国王。”确实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文学的需要,有明显的贬低曹的手法。然而,在魏蜀吴的三位君主中,对他的评价是最高的。陈寿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望四州而强。太祖运筹帷幄,鞭挞沈、商之魔,韩、白之绝策,官授物资,各为其器,矫情,忘旧恶,最后能够征服朝廷机器,成为洪水制造者,也不过是略优而已。抑可谓不凡之人,绝世英雄。”曹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在军事上战术策略灵活多变。他为东汉末年统一中国北方、恢复经济生产、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建立了屯田制度,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种田,从而缓解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所有人的评论

许绍:管理天下的贤臣,乱世的奸臣。——《舒威》

孙权评价曹操:“只杀小事,太可惜了。离间人骨肉,爽矣,帝王将相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有句伤心话。——《诗》

裴松之评价曹操:“回顾古今书籍,贪、狠、狠是很重要的。”——《倒影(注)》

唐太宗对曹操说:“危机时刻要控制变化,要料到敌人设下奇招。一旦我们让他们变得聪明,我们就会有绰绰有余的人才。”

唐玄宗经常把自己比作“阿神”。

元稹评价曹操:“曹操造反开始了。”——《董出逃》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大恶极,是王莽之祸。”——《石头探索》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蜀吴帝姬》一章的结尾这样评价曹操:“.....太祖运筹帷幄,鞭挞于内之魔,环抱沈、商,韩、白各具谋略,官授人才,各持其器,矫情放旧恶,终能掌握御机,成为造洪者,但只是略胜一筹。”我可以被描述为一个非凡的人,一个无与伦比的英雄。"

上面这段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曹操的人生行为。其实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乱世英雄,能运筹帷幄,猛攻于内,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业。他也是新旧交替的象征,或者说是陷入世袭与退位夹缝中的乱世叛徒。

1,遇事谨慎,临危不乱,果断出手多。

据《魏书》记载,正月,袁绍等官员甚至攻打董卓。曹操招募了四千多名士兵在丹阳作战。隆康发生兵变,叛军烧了曹操的帐篷。情急之下,曹申义沉着冷静,头脑敏锐,手持尖刀,杀了数十人,平息了局势。虽然故事小到《三国演义》都不带,但足以说明曹操勇武孔武。官渡之战是曹渊与曹渊之间的关键战役,精兵强将通过推挤的方式冲向吴朝。当劫寨之战激战正酣时,袁绍援军赶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手下开始慌了,紧急说曹操要分兵抵抗。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大叫道:“背后有贼,这是白来的!”意思是敌人会在背后议论。因为教练有决心,他带头。“非死即生”的信念立刻昭示了所有的人,全军决心拼死一战,破了老窝,杀了春雨琼这个酒鬼,为最终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如果曹操看到敌人的援军躲了起来,惊恐万分,分兵作战,那么战斗的胜负当然就极其明朗了。而自称英雄的话,只是你嚼不烂的可笑之词。

2、心胸宽广,乐观向上,见危不惧的精神。

电视剧里有很多曹操大笑的场景。无论战斗中如何输赢,曹操总是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另一大特点。征乌桓,游离大漠,事关生死。只有曹想出了一个妙计,让士兵们望梅止渴,化险为夷。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才是玉城一号英雄的根本。在赤壁之战和曹氏惨败中,曹操的豪情壮志高度体现在风度翩翩,笑傲山河,畅所欲言地理位置上。至于濮阳之战,吕布用戟击打头盔,问他:“曹操在哪里?”曹操以袖掩面曰:“前面骑黄马者也。”后来马超追他的时候,他弃袍剪须,这是一般人在危急时刻不可能做到的。死到临头,曹依然无所畏惧、不加思索地找到了脱险之路,既乐观向上,又幽默风趣。

“大招绝对成功,险行无畏,情况复杂。在此期间,只有英雄才能称之为英雄。曹公和曹孟德是真的。”

3.人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整合。

曹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改革派,但他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非法的、理性的、武断的、无情的。虽然他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震惊世界,但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直到去世,放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陷入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疏于赋税,克制豪强,为天下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然而,无休止的权力和利润之争,毫无意义的军阀混战和大量士兵和劳工惨遭杀害,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的苦难,阻碍了社会进步。伸出来试图改革的棍子打在了他的头上,田野里只剩下更多的骨头、更多的难民和更多饥寒交迫的哭喊声。

曹操渴求人才,接受恩情。他不止一次的下命令招贤纳士,求之不得,真的给当时污浊的社会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有报复天下之心的人才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他对自己招揽的人才的第一个要求是,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服从他,受他自私野心的驱使。不然稍微一丝不苟就要受罚。这种手段和心态极大地破坏了人才的发展。孔融、杨修、于迅、华佗这些世间罕见的奇才,都惨死在他的手里,彻底撕毁了他虚伪的嘴脸。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统帅,在文学、音乐等艺术方面也很有创造力。他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新潮流的象征。但他没有达到巅峰,局限于创作,没有大的成就。著述不多,难以成体系,成就和影响远不及他的两个儿子。他的诗歌注重内涵的张扬,忽视形式的变化。新酒装进旧瓶,就变得无根漂浮。

曹操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先锋,他应该有辉煌的成绩。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充实完整。但他的矛盾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做决策的底气不足。《魏春秋》中记载,夏侯惇曾试图说服曹操,让魏去汉。曹操回答说:“如果命运属于我,我应该是周文王。”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他带着一点点的自鸣得意走了弯路,狠狠地拉了老人一把背。

当时天下大势,确实需要曹操做出一个果断光明的形象。如果是这样,后来的历史就不一样了。但曹操没有这一点是勇敢的。他是一朵牢牢建立在旧基础上的花,有着灿烂的色彩,却有着腐朽的根。

因此,曹操对鱼雨的鞭笞只是一种清洗历史宫殿的必然行为。他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仆人,一个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举着第二棒接力赛的中游跑者。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曹操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仅此而已。

文学成就

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方面都有深厚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上。

曹操的诗不到20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个与时事有关,一个主要是表达理想,一个是游仙诗。毛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讲兵法,夜思经典。登高必赋,新诗琴弦作乐章。(《舒威》)尚亚豪的诗词歌赋,虽在军中,却爱不释手。每次定省,我都心平气和的说:人少好学,就会专业思考,久了,就会忘记;长大后,我可以做一个勤奋的学者,就我和袁博野。(《典论自叙》,袁博业名留,袁绍为兄。)曹公古道直,有句伤心话。(钟嵘《诗》)

与时事相关的作品有《陆璐行》、《好李星》、《苦寒行》、《走出厦门行》等。《秋庐行》和《好》两首,作于建安初年。前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董卓赴洛阳作乱。第二篇讲的是关东各州各郡,各有野心,互相争斗,内容上亦步亦趋。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历史过程,故被誉为“汉末实录,诗史真迹”(钟惺《古诗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豪礼之旅》这首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深重苦难:“甲生虱子,人皆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乌鸦。留下来的有几百人,看了让人心痛。”《苦寒之旅》写于建安十一年。诗中描写了太行山冬季的寒冷、荒凉和险峻,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走出厦门》写于建安十二年,五环征三县。这首诗包括“颜”(前奏)和四个解释。《颜》集中表现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讲解《观沧海》,写行军过碣石时的观感;第二,讲解《冬天的十月》,第三《河里的冷》,写一写你回家路上看到的;第四,解释“虽然乌龟活得长”,写打赢这场重要战役后的思想活动。其中《看海》描写海景,“秋风萧瑟,波涛汹涌,日月之旅出其不意;群星汉辉煌,若出其外,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拥抱宇宙,吞噬日月的宽广胸怀。《归虽寿》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一个老人骑在马上,志在千里,一个烈士以极大的勇气死去”。这是诗人一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告白。

主要表现理想的诗歌有《独关山》、《对酒》、《短歌》等。前两位诗人的政治理想。他的和平与繁荣的愿景是贤君良臣的政治,它将儒家思想和法律与善良和威望结合在一起。这在汉末社会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一首短歌》的主题是求贤若渴。以“山不嫌高,水不嫌深,周公呕哺,天下转心”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广纳贤才以成就其大业的心情。

游仙的诗集有《呼出》、《秋胡星》等。曹操不相信方士的神仙理论,所以他写这些诗是作为别的东西,所以他不能等同于秦煌和吴晗的求仙。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的诗朴实无华,不做作。他们以深厚的感情和深厚的魅力取胜。在诗意上,以慷慨悲凉为特征。慷慨悲凉,本是建安文学的基调,在曹操的诗歌中最为典型和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没有照搬汉乐府的章法,而是有所发展。比如《陆璐行》和《好李星》都是汉乐府里的挽歌,但他用老话题表达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用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南北朝至唐代建安作家和众多诗人创作的大量乐府诗,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曹操的散文多为应用字,大致可分为表、序、书三类。代表作品有《请加郭嘉封建榜》、《使郡自明》、《与王书信》、《太尉桥旧碑》等。这些人物的特点是朴实、质朴、率真、流畅,写出了曹操特有的声音。比如《让郡主知道自己的意志》,描写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奋斗经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解剖了自己的心灵。其“独孤求败,不知有多少人当皇帝,又有多少人当国王”之言,极为坦率,极有胆识。从东汉开始,散文出现骈文的趋势,到汉末逐渐出现。一般的散文作家开始强调对偶性,使用典故。但曹操以其平易、踏实、实用的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革文章的奠基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的关系)。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还体现在他对建安文学的建设性作用上(见《建安七子》)。建安文学能在长期战乱、社会破碎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与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时,曾指出“尊君爱诗雅”(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曹丕和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和蔡琰也受他庇护。可以说,“叶集团”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据姚振宗《清三国志·艺文志》考证,曹操著述有《魏武帝集》30卷、《孙子兵法》1卷、13卷等。著作有十余种,但大多已失传,仅存《孙子注》。明代张焱收集的145篇诗文被收入《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志》一百零三部。丁的《汉魏六朝名士集》还包括《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浦的集。1959年,根据丁本,中华书局增注《孙子注》,附;《武帝纪》、《曹操年表》等。被转载为《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