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秦书的历史发展
大约在清朝中期,安徽舒勤已初具规模。当时由于安徽、山东、河南、苏北的饥荒,大批灾民南下求生。同时,津浦铁路的建成连接了南北交通,加速了人口流动。以安徽蚌埠为中心,淮河两岸难民纷至沓来,长期达8万人,使安徽秦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30年代听众听《舒勤》的主要原因是内战不断,外敌入侵,普罗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那时候观众听《舒勤》的比较多,听悲伤歌的都是悲伤的人。心碎的人喜欢心碎的声音。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舒勤艺术家坚持创新,积极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袁月娥、陆、等多次获得省市和文化部颁发的奖项。“文革”期间,秦、蜀的艺术家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多数艺术家都被打上了“鬼魅”的烙印。书店关门,团解散,演员下放,转行。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安徽秦书”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节日和庆典期间唱“安徽秦书”成为一种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秦书被查禁。1976之后,安徽秦书复兴。从65438到0979,广饶县的安徽秦书剧团和垦利县的安徽秦书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广饶县安徽省秦书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天伦之乐》,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安徽省秦书利津县京剧团。1984期间,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学习安徽舒勤,深入农村走访老艺术家,收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了“安徽舒勤史料研讨会”,邀请了20多位安徽舒勤老艺术家参加。1986春,邀请14老艺术家制作模仿视频。在此基础上,1987年完成了《安徽舒勤音乐集成》手稿,1988年底完成了《安徽舒勤源流考》安徽史料汇编。这两篇手稿是安徽秦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文化厅相关领导、安徽省钢琴书法界多位专家和著名演员(如李玉、郎咸芬)的热情指导和帮助。1991 2000年3月5 ~ 8日,“首届安徽钢琴及书展”举行。8支队伍、240人参与演出,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演出新剧12部。1994年,以广饶县安徽秦书集团为基础,成立安徽秦书集团。截止1995年底,共有15名安徽舒勤演员获得省级优秀演员称号。
经过几代人的演唱,安徽秦书达到了90年代。如何面向新时代,适应观众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使“秦书”这一体裁艺术健康发展,是许多曲艺艺术家走上曲艺舞台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重要一课。
安徽秦书的确是舞台上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其独特的表演魅力迷倒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和听众。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下沉的船边,千帆经过,病树前有千万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