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化史
傣剧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州各县市和保山部分傣族社区。傣族戏剧源于和具有一定人物形象的舞蹈表演和佛经,又吸收了云南戏和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族戏剧从土司衙门向民间传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傣族戏剧表演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戏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成立第一个专业表演团体——泸西傣剧团,1962年扩大为德宏傣剧团。1962年,《鄂与洛桑·尼玛》参加西南少数民族戏剧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明珠”。除了德宏州的傣剧团等专业团体外,几乎所有较大的傣族村寨都有业余表演队。目前傣剧基本上只有老年人爱看,年轻人因为不懂而不感兴趣。傣剧传承的困难日益凸显[1]。傣族民歌的曲调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口音鲜明,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民歌活泼爽朗,各具特色。舞蹈种类繁多,动作和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孔雀舞不仅来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还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道美兰以其孔雀舞的表演闻名中外。节日里著名的舞蹈演员——道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傣族历的六月,相当于公历的四月。在泼水节,人们会拜佛。姑娘们会用飘着鲜花的淡水为佛祖洗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一开始是用手和碗泼水,后来是用锅和桶,泼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泼水节期间将举行赛龙舟、飞高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大部分都和佛教有关。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正方形,由几十根大竹子支撑,楼板悬空;屋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大,既通风又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打稻织布的地方。服饰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袖和长袖长裤,裹以白色或蓝色布料。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都是以束发、裙、衫为特征。裙子及踝,衣服又紧又短,下摆只及腰,袖子却又长又窄。饮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糯米放入竹筒中,加水,放在玉米皮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又香又好吃。傣族也有许多特殊的烧烤。傣族人的凉菜也很好吃,比如肉丝干、清蒸鱼等等,好吃极了。普洱茶是云南普洱茶的特产,唐代远销中国各地,清代远销东南亚、南亚,现已进入日本、西欧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亲临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还有很多傣族小吃。如果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和糖馅做成的圆饼,外面裹上抹了蜡油的芭蕉叶,可以用火烤,也可以油炸蘸蜂蜜。切丝就是将米粉用水搅拌成颗粒,蒸熟,然后捣碎成球,卷成又薄又大的圆饼,冷却后叠放,吃的时候放在碗里焯一下,撒上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用红糖蒸熟,裹上一层炸豆面,再裹上芭蕉叶作为犒劳。还有用油炸糯米泥做的锅巴。香茅草烤鱼
香茅烤鱼是阿呆风味菜肴。一般将洗好的鱼先裹上香茅,然后放在火上烧烤,抹上适量猪油。烤的时候香气四溢,使得烤鱼香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