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有哪些有特色的老街?

澳门的特色老街有:街边街、半张堂街、天神巷、水坑尾街、新马路等。

1,街道标志

葡萄牙人统治的早年,街头名牌的葡文名字一般占名牌面积的四分之三,中文只占四分之一,葡文在左,中文在右,中文是直书。典型例子:讨论亭前。但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中文和葡文街道名称分别为50%和50%,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街道中文名称由原来的直书改为横书。

2.半张堂街

所谓路线,顾名思义,就是在弯弯曲曲的石子路背后,蕴含着这段曲折的历史悲情故事。与议事亭前相连的半张堂街,是澳门中部的一条大动脉。它是以该地区一座名为玫瑰圣母教堂的天主教堂命名的(也称为班章堂或多明戈教堂)。

400多年前,这座教堂建成时,由于缺乏资金,多米尼加的神父们只能简单地用木板作为教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相去甚远。

同时,半张堂街一直是澳门重要的葡人社区之一,也与华人社区相连,可以说是中西融合的典范。正是班章堂这种“荷地不多,异地居住人多”的历史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新马路和内港的经济发展,半张街兴盛一时,可谓黄金地段。

3.天神巷

连接白马行和水塘尾的天申巷,似乎不再普通,店铺林立,成为如今澳门年轻人惯常的聚集地。在嘻哈朋克风格的涂鸦面前,巷子里的两层老房子难掩颓势。

一百年前,外国人与当地华人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外国公司和房屋大多位于水塘尾、贾思兰和南湾。市场和商店大多集中在营街、观前街、白马行、夏欢街和北湾。所以每当外地人要去市场、商店等商业区购物,都要经过天申巷(当时新马路等重要街道都没有开放)。

天申巷成了贯穿外国人和中国人生活的一条街,热闹非凡。天申巷豪宅众多,是澳门众多殷商富商和名门望族的聚居地。中西合璧的宅邸很多,其中以曹、宋、王的宅邸最大。

比如清平街上的清平剧场,创办者是富绅王璐;曹友、沈松等。都住在这里,名人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每当有游行、军事演习、婚丧嫁娶、礼仪仪式、重大庆典等。,一定要经过这里,甚至有天主教主教的车停在这里,好不热闹。

4.水坑尾街

南起南湾大道,北至东汪洋街与荷兰公园大道交界处。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水坑尾街,全长380米。

过去位于柿子山(炮山)和嵩山(东望阳山)之间的山谷。雨季的时候,雨水积在山谷里,成了坑水。坑水通过今天的水坑尾流出南湾,因为在坑水的尽头,所以叫水坑尾街。每一条繁华的街道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水坑尾街也不例外。

5.新道路

东起南湾大道,西至银大道,西至火船头街和巴索达尔古街之间,全长620米,贯穿澳门半岛东西两侧,也是当今澳门最重要的东西大动脉之一。1918年开通的新路,在开通之初和命名之前,被称为“新路”。

最有特色的是保存完好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骑楼”建筑。所谓“骑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可以商业,也可以住宅。上层可用作住宅、仓库、办公楼,下层可用于铺面经营。这里最著名的典当行属于高可宁绅士的财产,今天的文化俱乐部是德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