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翰儒的轶事典故
三十六年过去了,董翰儒已经是朝鲜的兵部尚书,而刘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盲人刘也以占卜闻名。他也攒了几十年的钱,希望能修复村里的黄三庙,立个石碑作为纪念。刘闲给浚县的一个石匠二百两银子买了一块石碑。石匠威逼他变瞎,拒绝给他石碑。刘谦催促了很多次,但是石匠欺骗并拒绝承认。刘清去县政府投诉,县官员想支付凭证。刘闲付钱时没有要凭证。县官曰:“虚言无据,推出门去!”刘闲受了委屈,想起了董翰儒。他在朝鲜担任作战部长。他不顾千里之外,一步一步来到北京寻找董翰儒。一天,他找到董尚书的衙门,告诉门官,他是开州大井村人,要找董大人。门卫看他是个瞎子,没给指示。刘清坐在门外等着。一连三天,我每天都纠缠着门官要见董大人,所以门官只好向董大人报告。董尚书听说过开州、大井和瞎子刘清,但他一时想不起是谁。仔细想想又想:“啊!是啊,三十六年了,这个人还在。”说着,走出房门,亲自迎接刘闲,把刘闲带进客厅,叫家人奉上茶和饭,并等候大家。刘闲讲述了石匠作弊的故事。董尚书给浚县写了一封信,要他追查。军官们骑着刘闲回家。带着董尚书的信去浚县投递。知县看了信,不敢怠慢。他告诉了石匠真相。知县裁定:“石匠做了一块三尺见方、一尺二高的方碑,送到开州南大井村。”石匠们不得不这样做,不到一个月,他们就用一根圆木把石碑滚到大井旁,立在黄三神庙前。方碑上镌刻着兵部尚书董翰儒不忘旧友、扶贫济困的故事。董家嘴是我家乡葛店镇庙湾村所属的一个海湾,据说是“金线吊葫芦”之地。
海湾东南侧为湖区,属于梁紫湖分支的雅尔湖体系。海湾正面极为醒目,视野可达10英里之外。北面地势低洼,港湾道路蜿蜒曲折,但来自西北的丘陵地带。小麦成熟的季节就像黄灿灿的一根金线,终端连着董家嘴。董家嘴的居民楼分为南大北小两部分,就像葫芦的形状。清晰的“金线”似乎从居民楼的北端连起了“葫芦蒂”。
这根“金线”把董家嘴的“葫芦”挂在湖的一角,看似偏僻。但在明清时期,以船和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候,这里的交通还是相当便利的。走村前水道,从雅尔湖经梁紫湖到长江;出村后取地,沿“黄金线”约2公里至沈家铺,再进关马驿道(现国道316)。“葫芦”周围广阔的湖泊和肥沃的田地使董家嘴成为鱼米之乡。
董家嘴在古代曾居住着蔡、徐、赵、董等姓氏的家族。现在只剩下蔡家塘、徐家塘、赵家塘、董家塘四个水塘,住着陈、张、余三家。没有董家的人。为什么取名董家嘴?代代相传的只有一句话: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大官——东察院。
董察院是谁?笔者从《明代董翰儒传》中找到了答案。万历四十年在都察院工作的董翰儒,是右副都的官督,与巡抚同为江南最高地方长官。“东茶园”之名由此而来。
董翰儒在湖广为官20年左右,清正廉洁。用宗申皇帝赐予的土地定居董家嘴是很有可能的,但他与斧王这样的皇亲国戚和魏忠贤这样奸诈权贵有过重大矛盾和冲突,所以未必能在董家嘴大做文章。不把家人和资产留在这里,回北京换个岗位就更合理了。董翰儒一家离开董家嘴后,张、陈两家就在此定居。
现在看董家嘴,“金线吊葫芦”这种古老的形式完全失传了。然而,新的景观更令人兴奋:葫芦形的村庄躺在开阔平坦的“大地毯”上,黄武铁路、双谷大道、葛店开发区和黄武高速公路连接道路,编织了三条现代化的“金线”,它们以三角形的形式嵌在这张地毯的边缘,就像“金线绕着葫芦”。“金线绕葫芦”的景观千载难逢。随着葛店开发区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加快,董家嘴这个葫芦很快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