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什么?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游春图》。

《游春图》为隋代画家詹子谦所作,是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这幅画历史悠久,大多收藏在皇宫里。它是用丝绸和绿松石绘制的,并有宋徽宗题写的“詹子谦有春图”字样。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

游春图的历史传承;

《游春图》经宋徽宗署名后,大约在宋朝南迁之时发行,后归南宋奸臣贾思道所有。宋亡后,之妹鲁长公主得之,命冯子珍、赵琰、张珏等文人作诗。明朝初年,《游春图》卷归明朝内廷,后归权臣严嵩。万历年间,这幅画卷被苏州收藏家韩收藏。入清后,由梁庆彪、安琪等人归还清政府。1924 10,清朝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故宫的大量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再带到“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许多字画珍品散落在东北民间。很快,这些宝贝陆续出现在北京,包括游春图。一天,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得知著名的农民马吉川得到了《游春图》,准备通过上海商人卖给外国人。他心急火燎地去找马济川,决定自己买下来,防止这笔宝藏流向国外。为了防止《游春图》落入外国人手中,张伯驹急忙赶到故宫博物院,向院长马恒汇报,并建议医院购买这幅画。马恒回应称,由于资金不足,医院无法收购。张伯驹别无选择,只好卖掉自己的私房和妻子的珠宝,最后买下了《游春图》。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很快将自己的住所改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称“春游大师”。1952年,张伯驹夫妇将詹子谦的《游春图》和唐伯虎的三幅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一起移交故宫博物院。?

尤春图的影响;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詹子谦唯一传世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卷。它的存在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游春图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通常是“人比山多,水不能淹”。也就是说,画中的人物比山大,但对于水彩画来说,永远不会有波光粼粼的形态,而会像一潭死水一样停留在画布上。可见,詹子谦之前的山水画,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画家通常无法把握山水与人物的比例关系,无法完美生动地表现山水的飘逸感。然而,尤春图的出现后,这种限制被打破了。整幅画处处表现出一种空间美,人和风景的安排非常恰当,表现了自然的交替、交换和重叠。《游春图》能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不仅是因为画面呈现的内容,更是因为它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技法和审美取向,呈现出一寸展现千里的艺术特色。《游春图》构图瑰丽宁静,色彩斑斓,装饰意味丰富,体现了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和绘画方法直接开创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画金碧山水画的先河。1980年5月27日,华国锋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中有一幅是由中国一位现代女画家临摹的《游春图》。

《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1,布局。早期的山水画通常呈现出一种“人比山水多,树舒展”的状态,这说明早期的山水画还不成熟,在构图上表现出幼稚的特点。《游春图》的布局突破了以往画风的束缚,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构图方法,具有相当鲜明的结构层次。其画面右上部分主要是对山的表现,画了大量的山,呈现出一种高低起伏、峰回路转的形状。如果是以前,这张图可能算是整个景观背景的塑造。然而,詹子谦并没有就此止步。在画面的右下方,他画了一条山路,由低矮的树木和草地组成。弯弯曲曲的小路安静而美丽,成了右上方巍峨山峰的延伸。这样,山就成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就成了山的细节的铺垫和展示。这使得整个画面比之前的山水画更加全面、沉稳、丰富。在画面的左侧,观者可以看到詹子谦在这里画了一座低矮的小山。这座小山可以和右边上方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中间有大河,形成波光粼粼的护城河,与湖光天色融为一体,使整个画面同时形成了湖光天色、山川河流的意象。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除了以山川为主,还有细节上的点缀:河中有船,船上有三四个人,表情姿势各异,将人声与山川融合在一起,通过山川、船只、人物的意象,构造出整个画面的画面比例。深入研究整幅《游春图》可以发现,画中以山川为主体,人、古寺、船、阁楼融入山川之中,成为画面中的重要景观。这些景观相互配合,用它们形象的客观物象来表达大小、高低、远近等关系。合理地处理画面之间的关系,使詹子谦对画面的比例和深度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处理和变化。正是由于这种非常合理的处理和变化,山水画的结构才能变得更加写实,使绘画变得“超然”的穿插构图,形成了隋代山水画的新格局,使中国山水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更加成熟。

2.素描。成熟的笔,独特的性能。詹子谦在绘画创作上非常大胆创新,尤其擅长细节用笔。当观众欣赏《游春图》时,不难发现它处处点缀着代表生机的绿色。例如,图中有许多树没有完全被树枝和嫩芽覆盖。这些树枝和嫩芽是由詹子谦独特的写生技法,即绿填技法形成的。这种技法不仅使他的创作“精致优美”,而且使他的创作方法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在画山川、河流、石头和树木时,詹子谦善于利用细节,并用细笔勾勒出它们的轮廓。用青绿色和其他明亮的颜色显示图片。比如他在描绘《游春图》中的岩石和树木时,善于改变岩石和树木的线条而不刻意改变粗细和明度,它们在不刻意添加皱纹的情况下仍能体现出古朴、朝气、俊朗、英武的形象。在刻画人物时,詹子谦也习惯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造型和表情。虽然画面中的人物变化不大,但人物的表情可以各有特色,每个人的衣着都很优雅流畅,也让观者有“以小见大”的感觉。此外,他还善于用“点花”的方法勾勒细节,比如对树枝和花蕾的处理,他还会用粉红色的小点来构成萌芽的形象。在画人物时,作者也用了这种点画的方法,让小如豆子的人,各种形状都能看得见。

3.使用颜色。绿色和沉重的颜色,精致的做工。隋代以前,魏晋山水画不仅构图、造型、用笔简单,而且整幅画面的色彩也很简单。隋代詹子谦的《游春图》中,其造型不仅充满变化,而且色彩也更加丰富、大胆。为了改变以往单调简单的色彩填充方式,詹子谦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力和细致的技法运用到画面中。《游春图》以绿松石为主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致的设色方法。比如在画面的右上方,作者开始用绿松石着色来表现初春山林间的生机。而在右下部分,作者在表现山道时,用了泥金来表现,表现了春寒犹在的林中山景。这两种颜色让整个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同时,在画树的时候,詹子谦更注重细节的描写。在给树叶上色时,不仅用填色或上色,还用点画的形式,表现出春天含苞待放的迷人状态。《游春图》不仅对画面中的不同物体使用了鲜明的色彩,还在着色中加入了晕染等多种方法,使得不同的物体在色彩表达上显得更加统一和完美。画家在描绘松树时,并没有用松针来表现,而是用深绿色的笔触。在表现其他花草树木时,画家用粉色和粉红色来表现,形成了简单而丰富,简单而华丽的形象。所以,纵观整个游春图,画面呈现出新绿浓淡的特点,花开花落,水天一色,深浅难分。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詹子谦用山后的白云来表现人物的背景,能衬托出人物春游时的心情。至于人物本身的形象,詹子谦也善于运用粉色和白色,让整个画面更加细腻、轻松、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