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历书?

根据你的问题,历书和史书不是同一个概念。历书在古代被称为通书或宪书。是指按照一定的历法安排年、月、日,并标明节气。历书一般由政府发行,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和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变化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政府文件签署日期的依据。在中国古代,有两种著名的历书:授时历书和崇祯历书。《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书。王训、郭守敬等人对汉代以来的40余种历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吸收了各种历法的长短,主张历法的制定应以“识历之理”(王训)和“考为历法之本,考之器不为仪先”(郭守敬)为原则,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郭守敬为历法修订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易仪、高表、星象、浑天象、玲珑仪、直立仪、竖仪、推理仪、景符、窥视仪、日食仪、星盘计时器(史书记载12种,有研究者认为最后一种是星盘。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200次阴影测量,确定了元代十四年至十七年冬季至日的时间。他结合可靠的历史资料进行计算,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该值与世界上现行的公历值相同。《崇祯历书》是明朝崇祯年间,中国为改革历法而编撰的系列书籍。它从多方面介绍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藏书46种,137册(含星图一张,星障一个)。编纂工作由特别历法局负责。该书的主编是徐光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敬主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历局成立,开始编撰。到崇祯七年十一月,该书完成。耶稣会士汤若望(德语)和贾科莫·罗(葡萄牙语)参与了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翻译。在他们之前,邓韩愈(瑞士)和龙华民(意大利)参加了短期。

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的。夏使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将一年分为12个月,详细记录了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耕、狩猎及相关农耕活动。由于《夏》记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把夏历称为“阴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庆祝的春节是夏历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