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江湾——城市记录(五)

我和一群城市考古学家从江湾镇原淞沪铁路江湾站出发。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始于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后来清政府买下,收归国有。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原来的窄轨再次改为标准宽轨,并命名为淞沪铁路,于1898正式通车。全长约17公里,南北两侧起点南为天后宫(今河南北路),北为炮台省(今吴淞码头)。

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出门,经常会碰到横穿马路的火车铁轨。现在知道都是淞沪铁路及其支线。每次有火车经过,两边黑白相间的大栏杆都会放下来。栏杆上系着三角小红旗,边上红色信号灯亮起。我知道火车来了。于是道路两旁所有的汽车、自行车、行人都站着不动,等待着远处铁轨上“呜——”的一声长鸣,一辆巨大的黑色机车哐当一声驶来,有时还伴随着“嘶嘶”的放气声。车头后面有连接的箱子。我爸妈告诉我,这是一辆棚车,里面装的大多是生产资料。有时候几十辆车前赴后继,有时候只有三五辆。然后栏杆收起,车辆和人再次越过铁轨,鱼贯向前。

虽然我知道淞沪铁路的作用,但我只是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了解了它的历史。原来它在民国时期作用很大,载人载物,非常繁忙。可在抗日战争中严重受损。恢复后经过几次修复,都无法完全恢复。解放后,由于生产资料运输的需要,修建了311和611支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城铁才逐渐拆除,完成了最初的使命。最终在1997年,整个淞沪铁路退出历史舞台,其辉煌历程成为人们心中的回忆。现在的地铁3号线基本都是沿松湖线架设的。

从老江湾站往西,南首曾是全国劳动大学所在地。国民政府批准的上海第一所高等学府,因为战争等原因,仅存在了五年就倒闭了。原来的院系后来纳入国立商学院(上财大学的前身)和国立同济大学。经过近百年的变迁,即使我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经常路过的地方发生了什么精彩的故事。

车站西路的百年老楼名字忘了。要不是导游的讲解,对比老照片,我还真看不出隐藏在新居民楼里的旧楼。几经修缮翻新,早已面目全非,除了圆形的侧廊和独特的旧窗。

往北走,往东拐,就到了万寿街和老街对面的房子。老虎天窗还保留着。因为这个窗户直接从屋顶突出来,是屋顶天窗,这样居民楼的阁楼也可以通风采光。的确,现在市区已经很少看到这种窗户了,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北,万安路附近,感觉路面略有隆起。原来,脚下隆起的是曾经的万安大桥。虽然这座桥现在没有了,但它的历史很长。它建于光绪年间。100多年后,江湾河水在它下面流过。这里道路狭窄,树木茂盛,依然有着集市的热闹和喧嚣。在夏末的闷热中,有一种别样的生活。

很快,我们走进了河滩西路。曲径通幽在河边,居民的房子还在,河边的衣架一个接一个。自行车和电瓶车不时来回经过。因为他们又窄又慢,所以没有急躁。

悠闲的拐出河滩西路,来到万安路,这里几乎是江湾镇的中心区。十字路口的路面很开阔。环顾四周,对比几十年前的照片,发现路口的房子和电线杆还是老样子。我们停下来听,看,路人也会停下来问几个问题。有时候,当建筑以一种固有的姿态迎接周围的变化时,不仅提醒了我们,也让我们思考如何传承的话题。新旧交替中还有一条文化脉络,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一些根。

在万安路上,不得不提三官塘。300多年前修建时为道教活动道场,光绪年间改为佛寺。现在已经正常向信众开放,驻足期待,很庄严。虽然是在江湾镇的繁华地段,但感觉还是挺和谐的。毕竟佛教离不开世俗法。

向东拐进新市南路的时候,看到了魁星阁,但是这个新建筑已经不在原址了。绕春生街向北,过春生桥。哦,也是一条路。桥的东南侧,万安宾馆的两层旧楼还在,朝西北门还在,前面的水泥电线杆还在。我站在路口回头看。我像电影场景一样恍惚。五十年前,现在看起来像一张发黄的照片。人去楼空,将来还要拆,要平,要重建。建筑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总有一天会消失,和留在这里的人一起。

走到江湾源头,要找到源头并不容易。追溯到江湾镇,走马塘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由吴越国王钱镠在1000多年前修建,名为钱溪。南宋抗金将军韩世忠在此练兵,改名走马堂。河道东弯西窄,故秋江有十八弯,弯至江湾。春生街西侧,一条突然向南转90度,一路向南与沙井港相连,最后流入黄浦江。一条东拐进江湾城的河流,随着河滩西路向东蜿蜒,最终流入吴淞江。

河流带来的交通便利,周边农田的灌溉,会吸引人们在此居住,营销成镇。上海是一个港口,江湾镇南面毗邻租界。人们来这里做生意、办厂,促进了手工业、纺织业、酿酒业的发展。淞沪铁路的开通,让江湾镇更加繁华。中医儿科和妇科在这里也很有名,还建有劳动大学和知止学院(外国语大学的前身)等一批高等学府。工业、商业和文化发展繁荣。但淞沪会战的战火摧毁了江湾镇的大面积建筑和部分铁路,大批民众逃离家园,抛弃产业,挤进租界谋生。于是,江湾镇衰落了,繁华不再。直到解放后才慢慢恢复重建。如今,老房子的外墙上仍有一些老店招。

走马塘上有一座独特的廊桥,叫邵家桥。石梁,清朝时在同治住了两年,现在还在这座桥上。大概是唯一属于邵家桥的旧物了。今天看到的廊桥是2001重建的,保留了古意,是上海唯一的廊桥。下雨天,人们可以在桥上暂时休息避雨。

江湾镇走完,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天还亮着。闷热的暑气没有退,街上行人很多。街上店铺进进出出,江湾镇依然热闹。

但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老房子就不复存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经过、停留、生活,也必然会死去或离开。然而,在未来,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个地方,这个上海江湾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