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写作
我觉得写作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素材,二是逻辑。寻找素材对我来说是个技术难题,可以慢慢克服。最难的应该是逻辑。这里的逻辑不仅是作文的逻辑,也是思维的逻辑。所以我准备从一篇我喜欢的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入手,通过模仿他的写作逻辑来构造自己的文章。十个人模仿文章的暂定数量。今天开始首条分析。
我选择了青木的文章“毛泽东在八年的不公正中遭受了三次打击”。我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一直在关注这个作者的文章。他以前的历史文章都很好,但这一篇我最近想看,所以想趁这个机会好好读一读。之前看他的文章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感受:“他总能挖出一个事物的根源。”而我就是缺乏挖根的能力。我想看看模仿他的思维能不能从中受益。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忍耐和磨练自己,而不是抱怨和埋怨别人。”那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谋己,小人谋人。”斯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Seven Habits of high Effective People)中也解释了这一观点:“一个人应该从终点开始,关注原则而不是他经历了什么。”这个观点的表达,可以用很学术的方式,可以用成功的方式,可以用鸡汤的方式。如何像孔子、斯蒂芬·柯维、青木那样写才能让大家觉得深刻?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记下了这句话,所以即使只说了十个字,也足够后人查阅几千年。斯蒂芬·柯维用自己的学术成果注释了这句话,分析得非常专业。青木的文章虽然不能像前两位一样靠人品和学识背书,但对我们读者来说已经足够深刻了,他用历史记录下了这种观点。
他谈到了从1927年到1935年的八年间毛泽东遭受的三次重大不公。文章开头我问:“受了委屈怎么办?很明显,你是对的,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结果,你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甚至到了最后。那你会怎么做?八年遇到三次这么重大的委屈怎么办?”我们一般写怨气大,就写怨气大。但他写了很多委屈,是层层递进的。没看多一句,他就觉得怨气加深,容易被感染。
接下来,我以“第一不公”、“第二不公”、“第三不公”为副标题,对史实进行梳理。开始用历史来为理论背书。每次委屈的思维逻辑都差不多,比如原因,委屈有多大,毛泽东如何坚持自己,不怨不怨。逻辑虽然简单,但表述并不简单。第一,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有毛泽东自己的笔记、中央文件、有关人士的回忆录和历史细节。所以,读这篇文章的人,不仅读到了遇到挫折时的对策,也能真正了解那段历史。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也会很有收获。最后一个目的,“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追究这个问题。用历史来表达:“坚持做自己,不抱怨,不抱怨的人最终会等来属于自己的机会。”遵义会议的史实又一次以这样励志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苟巴会议将进一步说明获得指挥权的毛泽东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人民的支持,包括曾经反对他的博古和李德都。这是文章的结尾。我们认为这足以证明毛泽东在遭受不公正之后取得了胜利,青木的进一步描述可以更好地证明他的思想的严谨和深刻。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毛泽东没有抱怨也没有抱怨所积累的,是足够的定力和人们对他的顺从。所以,不抱怨不仅仅是隐忍和受委屈,更是一种进攻策略,是一种可以获得真正力量的高级策略。仅仅不抱怨是不够的,还要坚持把自己沉淀在困境中,才能发挥隐忍的效果。
这样看来,这个理论似乎又深化了很多。不再是简单的鸡汤,而是感人的历史,深刻的人生介绍。
我想我要写的乡土史应该被赋予这样的逻辑。